APP下载

文心艺象
——读萧平先生的水墨画

2015-07-18陈明

读者欣赏 2015年2期
关键词:水墨画笔墨创作

文/陈明

文心艺象
——读萧平先生的水墨画

文/陈明

当代水墨画创作面貌在百年来的变迁中,已经与传统有了很大区别。晚清之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引发文化环境的改变,进一步造成文学、艺术等一系列文化形态及审美趋向的变化。这是引起水墨画变革的最重要原因。此外,西学东渐、金石入画等因素也深刻影响到了水墨画,它们不仅起到了革新画风的作用,还成为推动传统水墨画向现代水墨画转型的重要力量。水墨画的变革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仍在不断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新文人画试图在以笔墨为核心的体系中,重拾古代文人的精致和雅趣;新水墨希望借水墨的外壳,装入新的审美形式。然而,水墨画形态的变化是有自身发展的逻辑自觉的,它并没有削弱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地位,而是在自我优化的基础上,吐故纳新,形成新的范式,如黄宾虹所言:“形态多变,而精神不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诸多风格流派可以看出,笔墨技巧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中国水墨画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舍弃这一核心,无论语言还是精神都会变得孱弱。但是,如何在坚守笔墨的基础上,寻找当代人的审美方式和艺术语言?在这一课题上,仍有许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对当代水墨画家来说,突破传统、建构新体不仅需要扎实的笔墨功夫、高度的艺术智慧,还需要深厚的人文学养。水墨画创作的难处即在于此。数十年来,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也涌现出很多具有厚实学养的大家,江苏省国画院的萧平先生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在萧平身上有一种浓厚的文人气质,这与其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有关。在萧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给予他足够的人文滋养,而20世纪60年代在江苏国画院首届研修班学习的经历,更是为他从事中国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研修班的授课教师中有诸多名震画坛的大家,如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余彤甫、丁士青等。显然,萧平画中所显现出的大家风范与对上述诸家的学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萧平的绘画内容涉猎很广,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在对绘画理论的研究上也硕果累累,体现出全面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艺术素质。作为一位当代大家,萧平在艺术追求上并没有囿于一家之言,而是转益多师,四处吸收,形成醇厚雅健、意蕴深长的总体风格。具体而言,其人物画笔精墨妙,气完神足;其山水画雄秀苍莽,融古入今;其花鸟画清幽静雅,高逸虚灵。萧平还是一位鉴赏大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书画鉴藏的工作和研究。纵观中国艺术史上的书画大家,诸如赵佶、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黄宾虹、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启功等,都不仅是书画圣手,也是鉴定专家。以此观之,萧平先生在人物、山水、花鸟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他长期从事书画鉴定的工作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萧平/

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江苏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一身。绘画不拘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书画鉴定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笫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萧平的人物画,造型融通古今,既有古韵,亦有今趣。萧平学习人物画始于中学时代,从西式的写生开始,他将石膏像、宣传画、连环画作为自己写生或临摹的对象,这为其人物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作于1979年的《山鬼》淋漓尽致地将其人物画的形神观体现出来。这件作品将谨严的造型、清雅的色彩与空灵的意境融于一体,以大块的笔墨干脆利落地绘出神兽的形象,再以精细的笔墨描绘山鬼的形象,优美动人、健康矫健,充满新时代的气息。在屈原的《九歌》中,山鬼是一个亦人亦神的形象:“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徐悲鸿于1943年创作的《山鬼》,模样含着一丝忧郁和怅然,似乎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境遇的写照。但萧平笔下的山鬼却显得开朗明丽,那挽丝前行的姿态稳重中蕴含着跃动,而昂首前行的神兽又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件作品将精准的人物、劲逸的花鸟、清润的山石融于一幅画中,体现出萧平在人物、花鸟、山水三个领域的精湛画技。

萧平的现当代人物肖像作品也不容忽视。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董其昌》《张大千》《齐白石》,以及2000年之后的《高山之子》《金湖莲池》《迪士尼的诱惑》《苗家风情》《天伦之乐》《涅瓦河畔的恋人》等,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描绘出具有时代风范的人物性格。在《齐白石》一作中,画家描绘了一代大师齐白石的典型形象:头戴黑色小帽,一手持扇,一手半握,似乎还沉浸在创作之中,眼神中流露出深邃而坚定的光芒。画家以工细结合的笔墨,画出白石老人的精神状态,点出其古雅的骨气,墨彩秀逸,神韵十足。在创作于2001年的《迪士尼的诱惑》中,画家描绘了数十个形态各异的形象,笔墨随着人物结构或浓或淡,或干或湿,体现出画家杰出的造型能力和娴熟的水墨技巧。这幅作品所展现的,不过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场景,但会引发观者这样的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游乐场和娱乐的追捧,是否也反映出人们寻求精神放松的渴望,以及在娱乐化浪潮冲击下精神的贫乏?

与人物画创作相比,萧平的山水显然更“入古”。他的山水画尽管在内容上涉及古今中外,但总能让人体味到一股浓厚的古雅之气。恽寿平说:“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萧平早期的山水画受金陵诸家影响,后又对“元四家”特别是王蒙做了深入研究。从他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辛弃疾词意》《枯笔山水》《霜染枫林十月初》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王氏的影响。《辛弃疾词意》创作于1984年,意取辛弃疾《贺新郎》一阕,画中危峰叠嶂,云雾缭绕,苍山莽莽,松木繁茂,笔墨厚重,浑穆中见清新雅致,干湿互用,浓淡相宜。如果萧平在山水画上沿着这样的路数走下去,自然也会创出一番天地,但他并未止步于此。在《谢灵运诗意》《林壑神秀》等作品中,他尝试引入现代绘画的色彩,为其突破古人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的探索做好了铺垫。创作于1984年的《千岩竞秀 万木争春》、创作于1985年的《秋山斑斓》,已经有了融会中西的影子。《千岩竞秀 万木争春》描绘万壑茂林的春景,画面下端,芳树甘泉,散碧连翠,瑰丽葱郁。往上看,林莽萧森,群峰奔会,云烟缥缈。至高处,雪峰林立,云霭之中光芒四射,而在其右端,隐约可见一片清丽旖旎的桑田。画家在此幅画中主要以斧劈皴来构建巍峨壮丽的大山,以多层次的渲染来营构鲜明清妍的色彩,整幅画作大气磅礴又不失秀媚。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在传统基础上力图吸收外来艺术的大胆实践,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

萧平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集中体现在对传统的研究和融会中西的尝试,从而寻找到具有个人风格的创作路数。萧平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山水画如《秋山佳趣》《乐山大佛》《梅花山南望》《秋山读书图》《澳门妈祖庙》等,均显现出融西入中、融古入今的面貌。创作于1998年的《秋山读书图》充分利用牛毛皴和解锁皴的技巧,营造出一幅色彩斑斓、秋意盎然的山林景象。此画笔墨老辣深厚,线条浑穆流利,色彩纯净稳重,真是“恍对岚容川色”。《乐山大佛》创作于1992年,在这件作品中,画家融入泼彩法,色彩的流动晕染与笔墨的勾画点染相互映衬,愈加显示出墨气的沉厚和色彩的明丽。萧平以泼彩法为主的尝试一直延续到2000年之后,如《小山林屋》,这件近乎意象的作品充分体现出画家纵横恣肆的才情,在色与墨的交融、色与色的交融中,呈现出一种恍兮惚兮的美感。

2000年之后,萧平的山水画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很多国外风景进入他的创作视野,如《印度写生》《英格兰盛开的鲜花与古老的石建房屋》《剑桥印象》《美丽的英格兰乡镇》《莎士比亚故乡的老屋》《埃及神庙》《伊兹密尔古城》《布拉格教堂印象》《棋盘石》等,都以不同于传统山水的面貌出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不得不赞叹画家的探索精神。对外国建筑或景色的描绘,在李可染先生那里,是中国水墨技巧的体现,其意象仍是中国式的;而在萧平先生这里,却是中西融合的体现——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韵味,又带有浓厚的异域情调。

萧平的花鸟画与其厚实的书法功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花鸟画创作中,人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书画同源”的妙处。如同他的书法,萧平的花鸟画率真、简洁,格调雅致、清和,具有典型的文人气息。在风格上,他的花鸟画也有所不同,或浑厚潇洒,或平淡天真,或妍丽多姿。创作于1983年的《有鱼》笔精墨妙,浑厚潇洒,气韵自然,虚实相生;《菜场归来》意写蔬菜一组,用笔活泼,虽着墨色不多,但秀润妩媚,嫣然可爱;《万类霜天竞自由》系列充分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用色技巧,使墨色之间相互映衬,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清新雅丽。萧平的花鸟画在色彩上也有大胆泼辣一路的,如《似锦年华》《映山红》《紫荆盛放灿若霞》《阳光下的奇卉》;还有泼彩、泼墨相交融的,如《波面出仙妆》《朝雾荷池》等。前者用笔放逸,色彩上吸收了民间绘画,色调醇厚,墨色简淡;后者将泼墨和泼彩结合在一起,氤氲深沉,似真似幻。无论哪种路数,画中都透出一股书卷气。

杨子云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萧平先生的花鸟画也透露着这样一种雅正之气。实际上,在他的绘画和著作中,都可以清晰体会到这种气质。他在《书画杂感》一文中,曾对当今书画界的不正之风做过激烈批判:“写了几年字,错别字尚不能免,就自称书家,还有帮着吹嘘的,甚至冠以‘大师’的头衔。”作为一个在书画鉴定和创作中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画家,萧平清晰地看到了古今中外美术史中的问题,指出,美术史非仅名家所写就,而是由数以万计的绘画研究和创作者共同完成的。这就涉及美术史的方法论问题,实际上,在目前所见之各类美术史中,萧平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广泛存在。而他所提出的上述观点,为中国美术史的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无论是文物鉴定还是书画创作,抑或是著书立说,萧平先生都体现出一种坦荡而洒脱、清高而萧远的文人之气。我想,这也是古今有成就的中国画家的共同特点吧。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副主编,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画院史》分卷撰写人。

猜你喜欢

水墨画笔墨创作
水墨画作品
牡 丹 (水墨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韩潮水墨画作品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