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道香一缕

2015-07-18泗水圣徒壹图

读者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烧香香料

文/泗水圣徒 图/壹图

佛道香一缕

文/泗水圣徒 图/壹图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每到新旧年交替之际,总有熙熙攘攘的香客,为了争抢头香而挤破脑袋,都期望新年的第一缕香能够直达天庭,希冀满天神佛能够赐福于己。或许那一夜是天庭里最热闹的,漫天氤氲的香气缭绕,任是多少神佛估计也都醉了。那么他们是否就会给这一夜急着抱佛脚的芸芸众生以满足呢?这就需要我们从那一缕香说起。

修证助缘 持守心戒

佛教和香的渊源深厚。佛陀出生于古印度,当地盛产香料,正是这个缘故,佛教自诞生之始就喜欢用香,一用就是两千多年。相传世界上最早的佛像就是用香树牛头旃檀木制成,并由佛祖亲自开光,于是此后不论何种材质的佛像均称旃檀佛像。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所以无论是日常诵经打坐、传戒、放生,还是佛像开光、浴佛法会、水陆法会,焚香上香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所用香的种类繁多,从沉香、檀香、龙脑香、安息香、苜蓿香、麝香,到松脂、香附子、丁子香、苇香、藿香、茅根香等应有尽有。香的品类也多种多样,有片状、块状的香木,可以用来熏烧的“烧香”或“熏香”;有粉末状的香末,可在身上涂敷的“涂香”;有香料浸成的香汤香水;有单品的,也有多种香料合制而成的合香。其中,用香水浴佛是较高等级的供养。

材料多了,使用的方法也跟着多起来,礼节也繁复起来。如烧香或涂香供佛时,有一种是根据供奉的尊像部别来烧香或涂香,规定佛部用沉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香不仅供在佛像前,还用于供奉经书,也常把香料掺入涂料粉刷佛殿,重要的场所还常泼洒香水。

不仅用香讲究,上香前后也有恭敬而完备的礼仪。如在重大法会上,上香之前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烧香偈语,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炉香赞》就是其中一种,词曰:“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基本的意思就是以香来发信号,邀请诸佛前来开会。当然也有更加现实的需求,如禅宗特别称呼烧香为“拈香”,常在各种场合里“拈香”,开堂日为天子祈求万岁称为“祝圣拈香”;法会时,为出席的敕使祝福称为“敕使拈香”;接任住持时称为“嗣法拈香”;为朝臣祝福称为“臣僚拈香”。

佛如此喜欢香料,于是在《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等典籍中,都留下了众多关于香的记载,释迦牟尼、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慧能大师、龙树菩萨等都留下了关于香的论述。不过,喜欢归喜欢,却也不是来者不拒,佛教中香又分三种,一是好香,二是恶香,三是平等香。其中只有能够扶培灵根、有助于修行的才能称为好香,恶香反之,平等香不增不减。通俗来讲,燃烧之后能让人心灵宁静澄澈的可谓好香,而那种能够让人凡心蠢动、欲念勃发的即归为恶香。

在这方面,佛教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楞严经》中记载,在楞严法会上,香严童子叙述自己开悟就是从闻香开始的。他说自己在居处静修的时候,看见比丘们烧沉水香,香气无声无息飘入鼻子中,灵光一闪,发现这香气不是本来就有,也不是本来就空,但不是存在于烟中,也不是存在于火中,去时无所执着,来时无所从来,由此开悟,证得阿罗汉果位。正因如此,佛祖给他赐号“香光庄严”。

《维摩诘经》记载有一个香积国,那里住着一位香积如来,用香气来演说佛法,不仅如此,国内的一切,从亭台楼阁到饮食之物全用香制成。维摩诘显化菩萨到香积国化斋供众人食用,众人吃过香饭之后,身心快乐如庄严佛国的菩萨一样,而且体散异香。这应该是香料在庄严佛国中使用的至高境界了。

熏沐既久,香不仅是形而下的必须,也常用来做形而上的譬喻。在《佛说戒德香经》里,佛祖对阿难说持守善德的人具有“戒香”,该香无论顺风逆风都不被影响,是世俗之香不能相比的无上之香。而在《六祖坛经》里,慧能就以慧香、戒香、定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解说自性的五分法身香,通过“内熏”来逐渐达至“明心见性”的至高境界。

香不仅在佛寺里大行其道,而且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形而下的影响,比如香料绝大部分本身就是药材,可以用来治病。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香制成涂香抹在身体上,既除味又消炎杀菌,同时他们还制作各种配方的香药预防瘟疫,并由此成为佛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中医,使中医增加了沉香、乳香、苏合香、藿香等新药材。

形而上的影响,如入寺礼佛燃香的信众被称为“香客”,信众携香入寺礼佛被称为“进香”,信徒进香所施舍的财物被称为“香资”,而信徒众多的寺庙则以“香火鼎盛”来形容。斋主做佛事时,随主法的僧人到佛前敬香称为“上香”;替他人做佛事称为“代香”;施主设斋食供僧时,先以香分配给大众,行烧香绕塔礼拜的仪式,称为“行香”。礼佛的上乘境界重在虔诚,称为“心香”;同信佛法、同在佛门,彼此往来的契合者,称为“香火缘”或“香火因缘”。

佛寺里自然就更不用说了。在寺里,专司焚香、燃灯职务的称为“香火”或“香灯”;司掌时间职务的称为“香司”;僧人打坐以一炷香的时间作为标准,因而坐禅也称为“坐香”;起坐后跑动绕佛,则称为“跑香”;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宝剑的木板称为“警策香板”,用于惩戒的称为“清规香板”;佛殿称为“香殿”,厨房称为“香厨”或“香积厨”,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称为“檀林”,真正是香薰世界。

养生修炼 达道升仙

道教用香略晚于佛教,大约兴起于东汉末,主要为炼丹之前的斋事——沐浴烧香。或许正因和佛教用香的起因不同,因此道教用香反而不如用丹生猛。纵观文献,古代道教用香主要有十种,分别为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而且对不同场合用哪种香有一定之规。如将檀香、乳香称为真香,只能烧祀上真;返风香、七色香、逆风香、天宝香用于道教宫观和斋醮,主要奉献诸天,属大众品类;九和香,传说中神仙用的;反生香,又称返魂香,顾名思义有起死回生之效,据说埋在地下的人闻到之后会立刻复活;天香,既是神仙们用的,也可用来祭祀天神;降真香用于斋醮,是祭祀天帝的灵香,烧它既可引来仙鹤降临,还能辟邪除怪;百和香就是百种香料混合而成,主要用来破秽;而信灵香仅次于降真香,也是在斋醮中用的,能够直达天帝的住所。

既然如此规定了,那么势必就需要一些事迹来佐证这些香的效果。据汉代《十洲记》记载,反生香为西域月氏国所产,后来有人将其献给汉武帝,在城内疫病流行时,稍微烧了一点,不仅死者还魂,连疫病都去无踪了。五代时期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中讲,湖州刺史崔玄亮勤于斋醮,在紫极宫设坛祈祷的时候,有365只仙鹤齐降坛上,这不仅刺激了他敬道的热情,也提升了他天人感应的能力,之后每当他在静室里诵《黄庭经》的时候都会异香满室。无独有偶,令狐绚也和崔玄亮一样喜欢焚香祈祷,结果时常引来神仙光顾,奇烟异香充满庭宇。这样的“仙迹”在道教的典籍里很多,在这里,香不仅是降神的信使,而且也是神仙降临的“标准配置”,仿佛他们都随身携带着一名“烟火师”,尤其是女仙,几乎就是泡在香气里的,这样的安排对凡夫俗子来说,既有亲和力,又有诱惑力。

当然,这样美好的事情也不是随时都能发生的,这就需要祷祝者的虔诚了。制香要选择特定的日子,原料配方要能配天合地、与五行四气结合,远避鸡犬妇女,这样制出来的香才能助益神明。而在前文中提到的信灵香,制作环境要求更加严苛,需要选择洁净的静室,并于甲子日的前一天,用香灯供上五子牌位,要在甲子日凑齐院里,丙子日碾料,戊子日将料混合一处,庚子日做成香丸供起来,壬子日装进葫芦挂起来,到下一个甲子日的时候烧一颗祭天,这样才算完成。完成后不能随便用,只能在紧急的时候使用,比如在路上遇到风浪或者恶人了,这时候不用点燃也行,只要将香丸塞进嘴里嚼碎,然后对天一喷便可免灾。

烧香也很有讲究。如在宋代《云笈七签》里讲早晚烧香时,要在每天卯酉二时,要三捻香三叩齿,等到香的烟气变少的时候,念咒语“玉华散景,九气含烟,香云密罗,上冲九天,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上闻帝前,令某长生,世为神仙,所向所启,咸乞如言”,完成后再叩齿,然后心礼四拜。这样坚持下来,就能达到祛病长寿的功效。到后来,更是发展出专业的焚香人“侍香”,主要在斋醮的仪式上来负责焚香。当然,焚香所用的香也有讲究,基本上选用平实温和的品种,而对一些外国来的或刺激性强的香料则选择性地禁止使用,如麝香、螺甲香等。

此外,香汤沐浴也是道教推崇的用香之法的一种。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用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制成。道家认为,沐浴香汤能够致福,同时调制香汤的人也能获得七大福报。当然这些纯属美好的愿望,双方在香汤的氤氲香气里,能够强身健体倒是肯定的。

当然,这些还都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上,道教中也有形而上的“心香”,称为“太真天香”,共有8种,分别为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从这些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和内丹派将身体视为丹鼎,炼丹有异曲同工之妙,无外乎凝神专心以达至修身成仙的境界。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佛道虽有不同,但无论是形而下的繁缛仪轨还是形而上的高妙追求,无论是礼佛敬道还是成佛成仙,两派都要求前来礼拜的人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要真心诚意,只有这样才不失信仰的真意。否则香烧得再高、钱捐得再多,只能是枉费资财。信仰,更需要灵魂深处的认同。

猜你喜欢

烧香香料
广州满庭芳香料有限公司
七绝·门垂柳
不迷信天然也不嫌弃后天雕琢
香料点睛之笔
香料之王
——香草传
写在六合金光寺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烧香发财
古柏
“支山”习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