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2015-07-18张钰超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1期
关键词:肉体感性观点

张钰超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张钰超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以意识形态方式的美学作为研究基础,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理论研究的整体,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的特点。

审美意识形态;感性;身体;团结;伊格尔顿

特里·伊格尔顿既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又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他兼顾中性的意识形态与贬义的意识形态,广泛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含和特征。他对贬义意识形态尤其是意识形态认知方面的竭力维护和重新阐发,对“虚假意识”概念正名。他既非阿尔都塞主义者也非新葛兰西主义者,处于二者之间。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它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和当代西方从精神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为他的批评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问题视角,而当代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

在当代批评美学的舞台上,英国当代批评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凭借着他那独一无二的凌厉风格,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和姿态对一切逻辑失当、立场躲闪、面目可疑的文化思潮作毫不留情的尖锐批判。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越来越难以忍受那种横亘在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不成体统的理论话语和那些普遍性的因而也是无关痛痒的夸夸其谈。所以,这个曾经自称因错就错地成了英文教授的批评家从不放弃对具体美学问题深入辨析和思考的努力,宁可相信“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而义无返顾地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充当人文批判的马前卒。基于此,给人留下的印象通常是他对美学的批判以及锐气,而美学界对他的关注中有批评,也有赞扬,有指责也有欣赏,其中也有批判界对他的一些客观和主观的评价。这也成为他被各界关注的原因之一,他对美学独特的视角和观念,甚至是一些批判性的观点,对于该领域对伊格尔顿的理解非常有帮助,并且在对当代美学探索上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伊格尔顿在当代美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激进色彩特点显著。长期以来他对于激进的态度都是非常正面的,毫不回避。这些都可以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找到痕迹,代表作品有《批评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这些作品通常是以非常规的批判方式,来诠释对于美学的认可与自信,以及对反对美学的观念做出批判,在他的观念中将审美与意识形态融入到一体进行分析研究,从意识形态上解释审美,他对于美学的表达上往往采用激进色彩进行诠释。

伊格尔顿对于审美的结论能够使大多数学者记忆犹新。而他在做出这个理论宣言之前,不仅通过对上个世纪西方文论的深入考察得出的而是他一直以来对美学思想的沉淀而得出的。伊格尔顿美学思想的熏陶,主要是由于其对于人文学术的研究,通过这些文学层面上的浸染,使他对于美学的观念更具激进色彩,并且带有社会政治色彩。伊格尔顿在他的《反本质》一书中,对于自身风格形成原因作出细致的分析,并且承认是由于社会政治导致其现有的观点形成,对于美学的认识提供了理论储备。伊格尔顿在该书中提到了社会情境一词,该词是起源于上个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属于其自有的一种语境。而上个世纪西方思想文化塑造了政治意识的形态,在那个时期西方各地都刮起了社会思想文潮,它与当代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而西方思想界在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都是受到其政治立场和批判精神所影响。在这个背景下就产生了一种与之前方式完全不同的政治方式,其精神的实质与后殖民理论类似,萨伊德在后殖民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政治暴力和职权的滥用要抱着完全反抗的态度。激进色彩与上个世纪西方美学对比的话,二者其实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不难发现这种美学这是带有激进色彩的。

作为激进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伊格尔在他的《文学理论:导论》创作之前,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与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能够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激进思想。伊格尔顿的观点是这种激进思想与上个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激进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政治因素影响审美高度的必然产物。伊格尔顿的观念验证了历史是文学的最终产物的观点,而审美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利是相互影响的,也验证了“政治是批评的根源”这句话。伊格尔顿在他的《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激进的美学方式表达上采用借鉴的方式,通过简单的描述表明立场,从而让读者领会其中的意图。

伊格尔顿于上个世纪创作了《审美意识形态》一书,在该书中主要就西方美学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伊格尔顿的这部作品,他自己没有把他定位在西方美学史上,而是以研究西方美学的思想为主。而美学界缺持有不同的观点,不仅否认了其“非美学史”的观点,还认为该书确实具有美学史效果,而且能够在伊格尔顿的研究中,找到关于激进美学的美学史中应用的语境,并且通过这些语境展开研究和进行思考,所以这部作品能够代表他激进的美学观念。《审美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对美学运行机制的探索中,主要以美学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基础,其中不乏对审美内涵衍生出的观念的探索。伊格尔顿以审美史中的原始语句作为审美话语。他认为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审美这一意识形态,主要是受到自我意识以及自身理性所影响。欧洲的审美领域的发展中,以人的感情需求和感性作为基础,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想主义思想以及特殊需求的冲突,审美可以通过意识形态来表现,也可以通过感官的体验表现。伊格尔顿在该书中强调了意识形态对于审美的影响以及看法,首先理性话语衍生出审美话语,通过政治统治方式是不被认可的。另外,传统理性随着审美话语不断兴盛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乌托邦思潮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刺激了理性话语的复兴,来对抗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关注的重点是意识形态上,这点能够在他的书中找到依据。审美话语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比,存在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地位。

伊格尔顿在他的著作中也发表了关于对抗资本主义“压迫”的办法,就是通过提升审美意识形态,发挥其在生活中的作用,从内心深处解放人类的心灵。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伊格尔顿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概念:肉体。在对这个词汇的研究中融入了审美学和意识形态,通过这些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行肉体一词的诠释。他的观点认为肉体需要将非理性的意识形态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才能够实现。肉体在它的概念中一直以非直观、可替代形象出现,同时也是伦理的一种替代品。资产阶级对于美学有其独特的观点,语言可以通过肉体的诠释形成意识形态,实现审美的表达方式,它是作为语言的替代品出现的。肉体所能够呈现的不光是感性方面的东西,同时也能够从肉体中体会出政治色彩。肉体作为理性话语权的一种推翻,从而形成了感性的意识形态,这也是一种无声对抗的力量。生活中需要肉体作为理性话语的支撑和基础,理性话语最后被感性审美所替代,也是由肉体作为基础,审美话语中,我们可以把肉体形容成一种反叛因素。西方美学的历史可以从舍夫兹博他的研究开始追溯到福柯的观念,伊格尔顿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开展研究,认为肉体反叛一直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思想史,一些学者在研究感性审美过程中,通常为了政治做出相应的牺牲,如舍夫兹博里、黑格尔、席勒等人均是如此,但是这些审美的牺牲不是没有任何价值,换来了后续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肉体研究的关注,如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研究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思想家们也对肉体的研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他对于肉体的重视的观点,认为肉体表现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从他的研究中可以感觉到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即将诞生,这将是唯物主义美学一种全新的观念以及发展,就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

伊格尔顿在他的观点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形式,是美学史上一个新观念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注意美学观念中,提出了新的观念,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构成要素中包括自身感性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构成要素中感性部分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低,对身体的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多以资本为主导,而真正对感性产生摧毁的正是身体本身,这些都被资本所控制着。资本家的观念就是越少的身体或其他物质的消耗越好,比如在吃穿用度上做到节俭,少参与娱乐活动,少购买必需品等等的情况,才能带来更多的资本积累,资本就会越来越大。资本剥夺了多数人的感性,其中资本家也不例外,工人更无法摆脱资本的剥夺,工人被资本剥夺后,感性需求变得不复存在,工人的日常活动也仅仅只是活动而已,即抽象的活动。在资本主义主导的背景下,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下生存,权利和资本控制的主体都被转移到“身体”上,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体政治宣告失败,因为身体感性随着政治剥夺在不断消失,这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剥夺的胜利,其中付出的代价却往往被忽略,换来的是社会制度改革的胜利。马克思之一美学思想正是要改变这种对人类的迫害,才努力的为感性美学寻找出路,并试图寻找一种方式使人们恢复到原来的感性美学思想,将身体和感性融合到一体,从而解放自我。这样的政治实践活动是非常具有政治意义的。伊格尔顿认为建立以肉体为基础,形成的唯物主义美学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因为美学应该摆脱掉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负担,实现肉体的解放以及自身积极革命,来换取肉体的解放以及实现唯物主义美学。

伊格尔顿在他的激进观念中,一直将感性美学作为研究的重心。这一观点与马尔库塞关于美学的研究观点如出一辙,都是以“身体”作为研究的主线。但是伊格尔顿与马尔库塞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内在压抑这一研究路线上,前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更浓重一些,偏重于审美意识形态以及以唯物主义辩证作为研究的主线。伊格尔顿把政治和美学做出区分,认为政治只有做出转变才能换取美学的发展,美学中元语言学主要是以政治作为主要的支撑点,此“政治”可以在他的《文学理论:导论》中扎到出处,是“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明确,总结起来可以把它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诠释:在马克思这里,伊格尔顿不但发现了一种唯物主义美学的起源语境,而且找到了审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指向;而他所说的“政治”与“美学”的“元语言学”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交相辉映。人们的感性主要表现在审美以及语言和意识形态的表达,从这些表现形式中找到答案,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就是将人们失去的感性又重新找回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并将身体和欲望重新整合达到一种和谐,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发挥于生产、学习、劳动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欲望表现形式。

总起来看,伊格尔顿关于文学生产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对“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什么”、“文学将造就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是富有启发性的,它深刻地启示我们:文学不能一味地强调所谓“自律”,文学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更复杂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文学及其批评首先是一种社会政治实践,人们总是或鲜明或隐蔽地用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关怀和期待。因此,强调文学的文化属性和视野,尤其是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这一视角,对于当代批评的理论思维和操作实践来说是多么的迫切,尽管观察文学及其批评不仅仅只有这一视角。

[1]《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二版2006年2月第2次印刷特里·伊格尔顿著王杰博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

[2]《躲躲闪闪的感性解放宣言——读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赵一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评论,总第475期

[3]《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周忠厚马列文论研究第14集

[4]《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身体问题》,李永新.南京大学中文系.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张钰超(1989-),女,山西五台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肉体感性观点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生 活
用映射的观点证明一道几何题
业内观点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象征意义
引起我思考的教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