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安县光禄村生态农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2015-07-17和萍黄秋霞晏成彦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色旅游

和萍 黄秋霞 晏成彦

摘 要 发展生态农业是光禄村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在分析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剖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系统地进行了生态农业规划。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规划;生态旅游;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光禄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3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是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廉姆·奥博特(William·Albrecht)提出,他主张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在少施用化学物质且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增加作物产量。我国于1980年引入“生态农业”一词,并且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科学成就,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渔、加工等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1]。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的核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2]。

光禄镇位于姚安县城北部,东经101°34?,北纬25°45?。光禄村为光禄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姚安坝子西北部,姚安县光禄镇集镇,国土面积10.23 km2,海拔1 879 m,年平均气温18.60 ℃,年平均降水量770 mm。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农户1 109户,2012年末,人口4 346人,国土面积1 095 hm2,其中耕地面积157.93 hm2,人均占有耕地373.33 m2,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53.87 hm2,高稳产农田147.27 hm2,主要种植水稻、包谷、小麦、蚕豆等作物;林业用地863.65 hm2,森林覆盖率32.6%。光禄村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1 光禄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实施生态农业是保护和改善光禄村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光禄村位于姚安县光禄镇集镇,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主要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其次是烤烟、水稻、玉米和蚕豆、小麦、桑蚕、蔬菜等传统产业,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地理差异,各组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较低,增收缓慢;群众思想素质、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层次低,非农产业严重滞后;加上近年来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村主要劳动力欠缺,导致农村土地大片荒芜,无人种植,造成经济损失,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带动非农产业链的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合理的物质循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改善生态条件,增强抗旱抗灾能力, 使农业建立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四是增强村民的科技意识;五是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解决由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光禄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实现有限资源的持续、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2 光禄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2.1 自然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光禄村位于姚安坝子北端,是姚安县第二大乡镇,有生态农业建设的资源基础,拥有耕地157.93 hm2,土壤肥沃,百公里范围内无重金属、工业污染源,具备发展蔬菜产业无害化所有条件和基础。适宜桑蚕、蔬菜、烤烟、畜牧业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近几年,以种植业、旅游业为主的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光禄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 501.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 120万元,畜牧业收入1 381.3万元;林业收入2.1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582万元,工资性收入54.8万元(均为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 55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3]。光禄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2.2 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光禄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光禄古镇为国家3A级景区,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保护单位3处,2004年被列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被列为全省特色旅游小镇之一。有龙华寺、三丰祠、文昌宫、姚安路军民总管府、高雪君祠等历史文化景点;有南街和“坤型街”为代表的风貌历史街区。光禄村主要以佛文化和历史文化为核心,兼有人文、自然景观而以人文景观为主,内涵深厚,特色明显,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光禄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业,走出一条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新路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3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发展,光禄村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 “粮食、蔬菜、烤烟、桑蚕、畜牧”为主导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形成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加工、包装与销售等现代农业体系。自2002年光禄村引进种植西兰花以来,历经10 a形成以大户净种、烟田套种为主要生产方式,品种以西兰花、食米豌豆、大白菜为主要蔬菜品种的蔬菜产业。农技中心派专人负责指导蔬菜产业,在加大培训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已成功推广滴水灌溉技术17.33 hm2。

楚雄金科利农产品经贸有限公司引进马来西亚当代农业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技术,在光禄村委会北关二组投资1 500万元,建成集休闲、观光旅游及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利用15.87 hm2土地建设蔬菜大棚17个和建设冷库、配套道路、沟渠及办公厂房等基础设施,通过精品出口蔬菜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优质果蔬种植和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加工、包装与销售为主,实现年产蔬菜1 000 t,产品远销国内外,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金科利现代设施农业作为一个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是光禄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

2.4 生态农业旅游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亮点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和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4]。农业生态旅游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度假、体验。

光禄村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嫁接强大的旅游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光禄村依托古镇旅游,开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如特色村庄示范点、光禄古镇荷塘人家、高府林苑度假酒店、滇味乡村、金科利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等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这些生态农业开发的亮点,依托光禄古镇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光禄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农业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3 生态农业规划总体思路,促进可持续发展

3.1 结合古村古镇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光禄村有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枕山环水的人居环境、古朴淳厚的生活气息,光禄村农业生态旅游要充分把农业、生态和古村古镇旅游业结合起来,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生态农业加古村古镇,深化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光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重点发展十大项目:活力古镇、花灯广场、东关新区、荷田人家、土司行宫、龙华圣境、拓展基地、滇味乡村、节庆活动和有机农园等,利用悠久的古镇历史,大力发展周边的休闲生态观光农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云南省特有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走出一条开发田园生态旅游与高原特色农业结合的新路子。

结合古村古镇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围绕“生态农业旅游小镇”发展定位,科学布局,超前谋划,整合生态农业优势、乡村游旅游资源,全力搭建乡村旅游框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做到既发展生态农业,美化乡村环境,又能发展古镇生态旅游业。

3.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高原低纬度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实现优化结构、品种、布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5]。光禄村要充分发掘自身区位优势,利用农作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产品丰富的特点,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核桃等高原特色农业,引导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省高原特色的生态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既是当前光禄村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乡村

光禄村的发展要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接轨,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农业部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本质在于建设一个美丽的村庄,核心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打造生态文明村。以光禄村的西关、朝阳两个特色村庄示范点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配套建设道路、排水、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建设文化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整个光禄村做好典范,打造更多的特色村庄示范点,引领整个光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4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经济模式

光禄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在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相对发达,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弱,光禄村要发展,首先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把市场需求与村庄优势结合起来,稳定烤烟、蚕桑等支柱产业,壮大畜牧业;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立蔬菜、蚕桑、烤烟等产业合作社,招商引资,引进生产加工的先进技术,或者与大企业合作,将自我优势与外来科技相结合,建立工厂,加工蔬菜、蚕桑、烤烟等;最后,发展第二产业,真正将种植、管理、收购、加工、外销连接为一体,在原料基地进行加工,既简化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又提高就业率,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在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模式,旅游旺季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购物,旅游淡季,旅游从业人员又可以从事生产劳动,管理经营农家乐、菜园、果园,生产加工蚕桑制品等,解决了旅游旺淡、忙闲不均的矛盾,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以产业化的经济链连接生产加工各环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住古镇开发的机遇,建立生态经济模式。

4 结语

光禄的生态农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出开,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开放和市场导向为途径,坚持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强以粮烟、蚕桑及养殖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和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

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旅游产业开发为契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支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 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

[4]文艳林.川西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2010(21):74-76.

[5]孙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7(21):32-34.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特色旅游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