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生态景观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15-07-17卢小红彭丽燕
卢小红 彭丽燕
摘 要 近年来,浙江省云和县在公路、河道、城镇周边广泛开展了三沿生态景观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景观林建设。基于此,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含义、背景、理论基础总结了云和县在生态景观林建设的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景观林;浙江省云和县
中图分类号:S759.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1 提出景观林建设的背景
1.1 景观林建设的含义
景观林建设是指在重要生态区位营建以景观功能为主的风景林或兼有景观功能的多功能林的经营活动。景观林建设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实质是以景观学、生态学、经济学、林学理论为指导,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条件,采用“造、补、改、疏、育、借、挡”等综合措施,形成不同斑块的森林景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景观效能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1.2 景观林建设的背景
我国已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中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既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建设浙江秀美山川的号召,重点实施“万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和城镇平原绿化建设工程。
1.3 景观林建设的必要性
1.3.1 美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森林。
1.3.2 改善投资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景观林建设项目,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筛选适合云和县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目标的乡土阔叶树种、树种配置模式和经营措施,为建成有云和特色的、结构合理、效益充分、功能完备的生态景观林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蓝天、青山、绿水将成为云和的新意象,美丽动人的新云和将具备极大吸引力,提高云和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
1.3.3 提升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育特色森林景观,提高景区的景观品位,景观林以常绿树种为基调,采用不同高度的多树种混交,森林树冠线层次分明、波动起伏,群落外貌色彩丰富,季相变幻明显,林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四季花、果不断,使森林产生五彩缤纷的动感景致。因此,景观林建设是发展森林旅游业、充分发挥森林社会效益的需要。
1.3.4 保护森林资源、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的需要
生态景观林建设,将逐步调整松、杉等人工林的树种结构、年龄结构、林种结构和林分密度,逐步恢复自然乡土阔叶林,最终形成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稳定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景观。以地带性森林植被作为目标群落,采用多种阔叶树混交方式予以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森林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
2 景观林建设的理论
2.1 景观林建设的基本理念
景观林建设是体现生态文明和绿色文化的新思维,其实质是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活动,使森林这一生命体在发挥直接林产品生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的同时,创造“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景观林建设要体现“自然、协调、稳定、健康”的理念。
2.1.1 自然美是森林景观核心
景观是森林美感的重要组成核心,而森林美是自然美在森林这个特定对象上的具体体现。以林木为主的森林植物美、森林的动物美、林地山水之美和森林声音美4类因素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森林美的整体。景观林建设应重视保持和发挥森林特有的壮观、宁静、野生等自然面貌,在建设过程要突出“自然”理念。
2.1.2 森林景观与环境协调理念
景观林建设涉及交通干道、中心城区、风景名胜区、水库等各个区域,各区域范围、森林类型、树种组成、外貌结构、主导功能、地形地貌、立地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地域特色、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不尽一致。景观布局稳定、顺眼、风格鲜明又与地域特征、人文特点、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具有良好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基本规划思想。
2.1.3 景观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森林有着自身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活动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这种规律,才能呈现健全的森林有机体的自然面貌,而这种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协调平衡,景观面貌的勃勃生机正是构成森林美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森林美化时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必须和森林有机体的客观活动规律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1.4 健康高于一切理念
森林健康是发挥森林各种效能的基础,一个结构要素良好的森林都具较强的抗御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一般不会出现灾害成灾;相反,自身结构要素简单或单一的森林,即使一时不存在病虫害、火灾等因素,可能还隐含着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只有健康的森林才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森林景观特色和环境保护功能,才能体现森林的“美”。
2.2 生态景观林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景观林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作指导,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群落演替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等。
景观生态学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规划管理为主要目标,其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该理论对于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的科学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恢复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在于其结构的演替变化;干扰是使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恢复、改建、重建是受害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恢复生态学理论对于生态景观林建设选择恢复途径及确定改造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群落演替的预测性、可控制性和最后走向具有自我平衡性质的稳态(顶极群落)为林分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森林美学是人对于森林审美规律的理论,它既包括作为审美客体的森林美的本质、特征研究,也包括审美主体对森林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森林美的创造研究。群落演替与森林美学理论,为生态景观林建设目标的确定以及改造措施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近自然林业”理论强调森林经营要遵循自然规律,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调控森林的生长,使森林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方向演变,其核心理论就是营造近自然的复层、异龄混交林;选择乡土树种恢复乡土森林植被,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高效地营造“近自然森林”。“近自然林业”森林经营思想和“生态造林法”技术,为建立生态景观林技术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3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践
3.1 云和县基本情况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瓯江上游处于东经119°18′~119°44′,北纬27°53′~28°19′。东邻丽水市莲都区,南接景宁畲族自治县,西连龙泉市,北界松阳县,全县土地总面积948 km2,县境内东西宽47 km,南北长38 km,县城云和镇是云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
3.2 三沿景观林的含义
指云和县范围内沿县城、沿省道、沿云和湖两侧第一坡面的山体的绿化造林和林相改造。
3.3 云和县景观林建设进程
云和县从2005年进入全省的阔叶林发展工程试点县以来,率先在丽水市开展了三沿生态景观林建设,共完成了生态景观林建设1.33万hm2,其中封育管护1.07万hm2,补植造林0.2万hm2,荒山和迹地更新造林666.67 hm2,全县共投入资金5 000多万元。
3.4 主要特点
3.4.1 重点突出
一是突出“山水童话”乡村建设,从山体绿化向平原绿化拓展,结合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村庄整治以及两大4A景区绿化,使三沿景观林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二是突出旅游景区景观林建设,紧紧围绕“一城、一湖、一梯田”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发展思路,充分考虑生态安全和生态景观效果。
3.4.2 质量高、效果好
一是成活率高,造林幼树成活率普遍在90%以上;二是苗木规格高,三年生以上苗木使用率占60%以上,且大量应用乡土树种的同时,也适当配置桂花、梅花、石榴等观花、观叶、观果品种;三是苗木长势好,胸径3 cm以上大苗当年就能基本恢复树冠,小苗基本消除缓苗期,高生长达到0.5 m以上。
3.4.3 强化抚育管理
在营造景观林建设的同时,注重抚育管理并进行施肥管理,使景观林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3.4.4 注重项目资金整合
随着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和“山水童话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三沿景观林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由山体绿化拓展到平原绿化,把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的资金都整合到景观林建设中。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