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副词“连连”与“一连”的习得研究
2015-07-17柯希茜
柯希茜
【摘要】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看,“一连”和“连连”是一组意义相近的频率副词,二者的基本语义和功能相近,但又存在不少差异,因而外国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易产生偏误。本文将从意义用法和语用功能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连连 一连 语义 功能 偏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14-03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频率副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所遇到的挑战之一,讲解过程中常常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学生也似懂非懂。因此,外国学生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语法和词汇偏误,也多集中在虚词尤其是副词部分,其中概念意义较为抽象、与动词的时间性紧密相连的频率副词更是偏误较多。“连连”和“一连”是一对比较常见的频率副词,都可以作状语,表示事件、动作、行为的接连发生。《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权威工具书和很多教材也对这两个词语采取互训的方式,并没有指出它们之间语义、功能等的本质区别。正因为“连连”与“一连”的理性意义比较接近,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从意义用法、语用功能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探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给出教学建议。
一、“连连”与“一连”的语义差异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连连”属于丁级词汇、“一连”属于丙级词汇。二者用法相近,在句中都可以充当状语,修饰谓语,描述动作行为的接连发生、连续不断。词典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都差不多,从中很难看出差别。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连连表示短时间里行为一个接一个反复进行。‘一连意思、用法跟‘连大致相同。” 武克忠《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2]:“‘连连表示短时间内同一动作、行为接连发生或同一情况接连出现。‘一连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接连不断发生,或同一事物、情况连续出现,相当于‘接连‘连续‘连着”。笔者将结合语料,从语义方面对二者进行细致区分。
1.反复与持续
从语义上看,“连连、一连”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反复,而“一连”除了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反复外,还可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持续。反复指的是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接连反复出现,次与次之间有短暂的间歇;持续是指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一直延续,即次与次之间没有间隔。如:
这个居民小区最近连连被盗。
他一连吃了三碗米饭。
孟姜女一连哭了三天三夜。
其中“被盗”这一情况的反复中有短暂的间隔,并不是一直延续;“吃”“哭”这些动作行为是一直延续的,其中没有间隔。由此可见,“连连”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的持续,因此,没有间隔的持续性行为一般不受“连连”的修饰,如:连连睡觉/连连看书/连连思考。同时,“连连”修饰的动词之后不能有表示时量的数量词组,如;连连病了三天/连连睡了两天/连连被盗了三天。
2.频率与时间
“连连、一连”都表示频率,它们都是高频率副词,表示动作行为频率相当高。但就二者之间的比较而言,“连连”是高频短时副词,它表示的动作频率较高,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最短,修饰的动作一般是几秒或是几分,最多也是几天之内快速接连发生,不能长时间反复,例如:连连招手/连连吸气/连连打嗝/他这几天连连上电视。由于“连连”是高频短时副词,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连续反复的动作一般不能受“连连”的修饰,因此下面的说法不能成立:
连连生了几个女孩子。
连连上了两个大学。
而“一连”是次高频率副词,表示的动作行为频率相对较低,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相对较长。“一连”修饰的可以是较长时间内(几天乃至几年)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和情况。以上例句可以改为:
一连生了几个女孩子。
一连上了两个大学。
3.语义指向的差异
“连连、一连”在句中描述动作行为的频率,语义除了与动词有直接关系,还与其他成分有关。“一连”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或状况的重复出现或持续,主要突出强调量的多和少,其语义指向数量词组的同时,也指向动词行为,语义特征表现为:{次高频,反复,持续,量多或少};而“连连”是反映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的短时,高频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其语义可以指向数量词组,可以指向动作行为,还可以同时指向数量词或动作行为,语义特征表现为:{高频率,反复,持续,短时}。如:
报告一连打了八年,可他仍没调回来。
热得他连连擦汗。
老头一连填了几张十万股的单子。
例句中,“一连”的语义分别指向数量词组“八年、几张”、动词“擦”,描写动作行为,数量或时量的延续。又如:
青枝突然连连摇晃了几下。
她一听,心里乐滋滋的,连连鞠躬致谢。
第一句中,“连连”的语义指向数量词组“几下”,描写动作行为数量的连续;
第二句中,“连连”的语义指向动词性结构“鞠躬致谢”,描写动作行为的连续。
二、 “连连”与“一连”的语用功能差异
在语用功能上,“连连”和“一连”存在着句类选择的差别。所谓句类,是以表达功能为标准给句子分的类,也是决定词语选择的重要的语用因素之一。句子的表达功能,在具体的交际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语气。根据汉语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达成的共识,一般按照语气的不同,可以把汉语句子分为四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因此笔者将在这四种句类的中讨论“连连”与“一连”的语用功能的差异。
1.“连连”的语用功能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连连”语料, “连连”可以出现在陈述句中,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出现在疑问句或反问句中。如:
这个小区连连被盗。(陈述句)
既然你不明白,为什么还连连点头?(疑问句)
你不同意,怎么还连连点头?(反问句)
“连连”一般只能被说话人选择用在肯定的陈述句中,不能用在否定的陈述句中。但是可以用在表达肯定意义的双重否定句中。如:
(X)她这几天没有连连上电视。
(X)这几天他没连连上电视。
(V)他做错了事情,不得不连连致歉。
“连连”作为一个短时高频副词,表示某动作行为或情况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连不断地发生,当它被选择用在陈述句中的时候,仅仅是对某种反复性的动作、行为或是情况的客观陈述,对一个短时期内频频发生的事件行为的真实记录,不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从语用功能和表达效果上来说,仅仅是一种比较平实真切的表达。当用在双重否定句中,也同样反映出是某种客观情况,不带说话者的个人情感。
2.“一连”的语用功能
“一连”在句类选择上的情况要比“连连”复杂一些,语用功能也更丰富。“一连”可以被选择用在肯定的陈述句中,也可以用在否定的陈述句中。如:
他吃得太多了,没有像昨天那样一连吃下三碗饭。
我不会一连唱完四首歌。
不仅如此,“一连”还可以被选择用在疑问句中,以出现在特指问句中的例子最多。如:
他们家怎么一连三次车祸死人?
凭什么要把我一连几个月关在家里?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连”也可用于反问句中,如:
一连放了三天假还不够?
从语用功能和表达效果上来说,“一连”用在疑问句和反问句中,可以提高异样的程度,强化其反常的效果,表达说话人某种更加强烈的惊奇和诧异的情感,不仅是对某种反复性或者延续性动作行为的客观陈述,还有主观强调的意味,突出了说话人主观认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的次数太多、延续时间太长的心理倾向。
一般来说,“连连”与“一连”不被人们选择使用在祈使句与感叹句中,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三、“连连”与“一连”产生偏误的原因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的母语非汉语的人群。目前在学校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至少涉及教、学和环境三个方面,因此我们探讨偏误形成的原因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双方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1.教学主体的偏误
(1)母语负迁移
语言对比分析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消极作用就是对目的语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比如,“连连”和“一连”在英语中对应为“continually”,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对二者的学习过程中,常以为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是可以换用的。因而造出“连连睡了几天”“一连招手”这样的句子。有调查显示,借助母语中的对应词来学习汉语副词的情况只占30%,可见母语负迁移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频率副词产生偏误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2)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大多是成年人,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一旦理解过度就会导致目的语规则泛化,运用范围被任意扩大,造成使用上的偏误。
a. 过度类推
比如,按照《HSK等级词汇表》的顺序,学生们在学习“一连”之后,才会学习“连连”,教材中对二者的解释也差不多,外国学生就会以为用“一连”的地方也能用“连连”。因而造出以下偏误句子:
他连连跑了几次,才把出国手续办好。(韩)
上个月,我连连病了三天。(越南)
她连连找了两份工作。(土耳其)
以上例子中,该用“一连”的地方却用了与“一连”意思相近的“连连”。然而,“连连”基本不与数量短语共现,以上的句子都是“连连”与数量短语共现,所以不能说。另一方面,“连连”表示在短时间内反复的动作,上述句子中的行为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连续反复,所以不能说。
b. 近义替换
“一连”和“连连”都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的含义,互为近义词。外国学生通过对近义词的学习,一方面能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负作用。因为绝大多数的近义词在理性义、色彩义、情感义上是有区别的,尤其是语法意义上差别更大。学生如果不能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容易产生偏误。
她一连哭了。(韩)
她连连唱了四首歌。(韩)
这类偏误的产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学生对近义词之间差异的理解程度,还与学生们使用的学习策略、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
(3)学习策略
学生的学习策略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好坏。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往往采取避难就易、避新就旧的策略,这种策略是畏难心理的表现,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前面所述,学生常常把“连连”等同于之前学过的旧词“一连”,在交际中习惯于选择给他们带来熟悉感的旧词来确保交际的正确性,完全忽略了“连连”与“一连”的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差异,很自然地回避新词语,而产生偏误。
2.教师教学的失误
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也是导致学生偏误的原因之一。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者是教材的某一部分处理不当都会给学生带来不恰当的引导。
(1)教师讲解上的失误
关于“连连”与“一连”之间的区别,如果教师自己还未研究清楚,讲解时也就会是模棱两可,学生易产生偏误。
(2)教材、工具书的失误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权威工具书和很多教材也对“连连”与“一连”的注解采用了互训的方式,并没有指出它们之间意义和功能的本质区别。这给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3)社会因素
除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之外,偏误的产生还与社会因素有关,因此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语言的使用环境也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如:
a我连连推了他几下,他才醒来。
b我一连推了他几下,他才醒来。
a句中,使用“连连”,语气强,描述动作发生的频率高,带有主观色彩。
b句中,使用“一连”,语气强,描述动作发生的状态,摹状性强,带有主观色彩。
四、“连连”与“一连”的教学策略
以上分析了外国学生使用“连连”、“一连”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在笔者将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策略。
1.从教材方面来说,要消除学生的对等词观念。给对应词语时,要限制词义。有些词语,如大部分数词,只给出对应词语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对意义的误解。另一些词特别是一些近义词,在给出对应词之后,还应该有限制性、解释性的说明,这就基本可以排除学生把这两个词理解成相同意思的可能。如:
连连:continually (the action occurs in a shorter time,can not connect quantity)
一连:continually (the action occurs in a longer time)
2.要重视对比研究和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同语言之间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教师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充分多面的认识词汇系统和个别词语的特点,从而解决针对性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应词,词语例释都必须体现对比的结果。
3.对于生词表、词组注释、词语例释要区别情况,分别处理。一般来说,生词表中处理的词都是只解决意义问题,涉及用法、搭配关系的,就要运用词组和词语例释的办法解决。如:
连连: 连连下雨/连连说错/连连擦汗/连连招手
一连:一连生了两个孩子/一连跑了几圈/一连说错几次
4.处理词语时,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同的教学阶段,处理词语的方法不一样。在初级阶段出现的词语,意义一般比较简单,没必要对词语做过多的解释,也没必要给出那些不常用的意义或用法,来增加学生的负担。从习得顺序来看,学生是先学习“一连”,再学习“连连”,那么在讲解“一连”的意义的时候,不应该把“连连”的意义用法也一起讲解,如果都一下子教给学生,反而适得其反。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连连”和“一连”在语义和功能两方面的差异易使学生产生偏误。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教材方面,要消除学生的对等词观念,“连连”和“一连”的英语释义相同,教师应指出各自的语义侧重点;在处理词语时,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由易到难。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避免产生偏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武克忠.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2年.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刘畅.“连连”和“一连”的对比分析[J].探索争鸣,2011年第3期.
[6]施伟伟.频率副词“连连”与“一连”的语用功能比较[N].《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7]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8]唐为群.“连连”和“连连”句[J].语言学研究,2012年第2期.
[9]王刚,杨宁.“连连”和“一连”的比较分析[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0]王黎.“连”和“连连”[J].《汉语学习》,2003年第4期.
[11]许彬彬.现代汉语持续性时间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9年5月.
[12]应晨锦.“连连”的动词用法[J].语文学刊,2005年第5期.
[13]赵新.“连、连连、一连”的语义和句法分析[N].《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