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7-17黄莉
黄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教学来谈谈自己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41-02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转变角色—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转变功能—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变数学教师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做一个教育教学上合格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把过去的“压”他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提到创新教育,有的人可能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就着某一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说得与从不同,便是创新,这是不对的,那是脱离了实际的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不背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掌握知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加强课堂教学,精心构建实践创新教育的主阵地。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学的保证。教学环境应当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往往会把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与关爱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产生对该学科学习的渴望与动力,激发他们在主动、自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及配合程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利用数学科的特点,创造和提供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造。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作如下设计:前面我们已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师生共同回忆,在教师的提示下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三角形的边之间、角之间、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知识点。)引言导入:半径为5厘米的两个圆能够完全重合吗?(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实物演示,得出结论,能够完全重合)导入新课,▲全等图形与全等三角形概念的介绍: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教师演示重合,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结合图形介绍各种对应元素:(1)对应顶点;(2)对应边;(3)对应角(师生共同寻找各对应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学生通过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导入要得当,要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对问题进行质疑,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出来。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内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内的小结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刻。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总结能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所学的知识上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从以下几点谈我的做法:
1.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师不能岐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好的一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开设兴趣小组,发展学生个性,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能力;举办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创造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2.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用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用数学对其他学科进行辅助教学等,运用几何学知识,我们可以把各种模型造得更符合比例,更直观,更具审美价值。把学生带到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几何知识设计房屋构造,制作物体模型,测量土地,各种容器的容积、体积的计算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让学生发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用武之地,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定理的产生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有趣的人或事物,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某些定理的产生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定理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创新精神。
4.巧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自主学习。当今时代,是信息网络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带给我们全新感受的同时,因势利导让学生不仅是接受学习,还要鼓励创新。学生们对多媒体世界充满向往,多数学生希望自己对计算机多媒体运用自如。针对这一情况,向学生讲述有关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明白,要想对计算机运用自如,要想成为网络高手,那就必须先学好数学,学好了数学你才能运用数学知识来为你学习计算机服务,才能为你将来成为网络高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做法,激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推进数学创新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