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2015-07-17绳春红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应用题小学教学

绳春红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关键词:小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09-01

作为传统小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解决问题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主要原因是问题的呈现大多是文字叙述的方式,而且信息的数量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好一一对应。而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呈现采取了多样的方式,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这样的安排,既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又使问题的呈现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本原状态,直接的作用便是能培养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进而分析并解决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但从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看,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收集有用的信息,何尝不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学生收集信息感到困难,常常有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这时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都找到;二是题中有的信息相对于其他信息比较隐蔽,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或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一一对应,这时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并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不要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有时是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配合”,要么自认为提不出什么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都千篇一律,没有研究的必要。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极力唤醒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分析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提出问题的要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利用问题中呈现的部分信息,提出一个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其余的信息,再提出类似的问题;二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问题的信息和已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提出问题;三是从实际场景中自己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第三种情况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自由度是比较大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问题是根据哪些信息提出来的,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还应引导学生比较这些问题,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有新意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

策略指的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规划与方法的设计、使用。因此,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并不仅仅是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关注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是怎样想到这一解题方法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解题方法为外显行为,伴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解题方法的分析和指导。比如,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分析法与综合法,仍然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常用方法,而且是基本方法。

从发展学生解题策略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收集信息之后,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组合信息,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涉及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式整理信息,用列表的方法简洁地呈现信息,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形象地表达题意,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策略。二是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思考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把内隐的思考过程外显,从而让不同的学生能够共享多样的解题策略。三是注重策略的内化。现在的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安排打破了过去教材按问题类型编排的模式,这对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是有益的,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学生机械套用解题模式的不良意识,但是基本的巩固和内化策略的问题是必需的,因为对于解题策略的认识和巩固而言,模仿仍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逐步让学生内化策略。

四、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但是,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也是很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集中小组或某个群体的力量顺利解决问题,能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从而自觉形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学生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应用题小学教学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