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2015-07-17彭黎琼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幼儿

彭黎琼

摘 要: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已约束自己。幼儿生活的环境除了幼儿园以外,家庭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一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2-01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孔老夫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例如: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他翻惯了,就成了习惯。

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长大后能有一番大作为,于是就开始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了智商的高低,忽视了情商的作用。在幼儿园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如: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乱扔纸屑等等。教师们再三强调,总是不见好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学会的一个舞蹈、几个汉字,会讲几句英语,长大后可能都会忘记,但一个良好的习惯,却能使孩子终生受益。下面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点滴做法:

一、重体验——情感体验产生需求

习惯的养成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已约束自己。如案例“学做小绅士”,教师通过谈话活动,让孩子们讨论:怎样才算是小绅士?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并把讨论内容用绘画的形式把它展现出来,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好习惯。

二、重渗透——融合日常生活教育

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小班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在中班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为主,在大班以学习习惯和社会性交往习惯为主。另一方面,同一种习惯在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侧重。如,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在小班主要学习使用,在中班会正确使用,在大班会主动恰当地使用。再如书写习惯,在小班主要通过绘画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中班练习书写数字,在大班学习简单的汉字基本笔画书写。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入园时,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幼儿在回答教师的同时,学会了用礼貌用语与教师交流;再如,要求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师在给幼儿分餐前,用正确的方法主动洗手,同时提醒幼儿洗手,都会给幼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比教师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三、重同步——家园社会同步教育

幼儿生活的环境除了幼儿园以外,家庭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一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卫生习惯中的“勤洗澡”、“勤理发”、“每天早晚要刷牙”等,再如幼儿劳动习惯中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许多家长娇生惯养、溺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受累,生怕孩子吃苦,而不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竟然到幼儿园帮孩子做值日,包办幼儿的一切活动,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权利。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专门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把一些行为的正确要求及做法教给家长,同时,让家长知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比学习几个汉字、学会几道数学题更重要,知道幼儿参加劳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成功感,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四、重强化——逐渐巩固形成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 据2009年7月新华网报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大约经过66天坚持之后,人们就会做到“习惯成自然”,把好习惯转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刻意坚持。那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在66天内养成一项习惯呢?研究报告说,95%的人养成一种习惯的时间在18天至254天之间。所以我们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要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对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1-2个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幼儿自理能力比赛,在比赛中增强幼儿的能力。

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到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总之,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必须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叶圣陶.生活教育叶圣陶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