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2015-07-17高伟芳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探索教学方法

高伟芳

摘 要: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运用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 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因此,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38-02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运用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 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因此,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难以消除,作文常常是令其生畏且最不受欢迎的作业,即便完成也都是敷衍了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写出的文章要么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实感,要么千篇一律,缺乏生活体验。甚至空话连篇、谎话连篇也成了学生作文中的普遍现象。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为支点,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求构筑一个开放的生活作文课堂。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如果没有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便无可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还是日常生活的种种社会现象,乃至个人经历的甜酸苦辣,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关爱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是否和谐持续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就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上课。在书中,作者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到蓝天之下,读大自然之书。村外离学校不远处的峡谷坡中有一个山洞,他常常带领孩子们来这里上课。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独特的创造实验室,定期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参与劳动,提高修养。这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增进健康,作者认为“大自然——健康的源泉”,他一再要求孩子们晚上开着窗户睡觉,夏天赤着双脚走路,到深水湖里学游泳,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那才是我们真正所向往的教育,让我们不得不自惭形秽。他把心给了孩子,把每一位孩子视同己出,他与孩子朝夕相处,一天也不脱离。这位上过前线,胸部长期残留弹片的勇士竟如此心细,对童心如此的明察秋毫,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心思使他与孩子们在自然中和谐相处,而这一切皆源于他对生活真谛的体悟,以及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的勇敢实践。

学生需要接触社会、积极参与、了解社会的动态与走向;教师、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成长中哪怕微乎其微的进步;社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借助视听多种媒介,通过书、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让学生亲近活生生世界中的母语。老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画面,并将生动活泼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佳作中,得以珍藏一生。

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是学生的真情流露。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十分看重学生作文的结构和技巧,鼓励学生拔高立意,导致习作泛泛而谈,却失去了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是枯燥乏味的,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从而远离习作的本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如果我们从主题到内容、形式实行全面开放,并淡化写作技巧,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敢于说真话,在习作中展示自我的成长经历,表白自己的喜怒哀乐,让他们尽情地自由表达,放飞心灵之梦想,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在一次关于寒假见闻的习作中,厚厚一叠作文本从上至下连续翻阅数本都是记叙自己关于压岁钱用法主题的习作,情节雷同,我当时困惑:这些孩子怎么了?难道整整20多天里发生了那么多事,真的无话可说,只能以千篇一律搪塞吗?当即我就在讲评课上重设写作范围:不限题材,不计字数,写下寒假中所见、所闻、所感,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真实感受,先写在自备本上。后来,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小说、散文、记叙文、说明文……佳作连连,令人目不暇接,我当堂朗诵佳作,自此,一些不爱写作的孩子每次上作文讲评课,都目光炯炯地盯着我,热切盼望我朗诵到他们的得意之作,因为他们有了第一次体验,尝到了习作的甜头,体会到了习作带来的快乐,他们总是力争写好每一篇作文,为了荣誉、更为了言论自由。

三、激活学生习作诱因

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动机,即“我为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情绪的诱因和需要源泉而来的。只有当儿童自然地说话,由于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就忽视了诱因的设置,让学生为文而文,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地写。语言动机诱因的设置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产生自主表达的欲望,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自然流利地进行表达。例如: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通过表演试验等系列活动过程的展示,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并深刻体会其内心感受;通过故事图画等艺术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总之,诱因的设置始终不能离开生活。

所以,每次春游回来、整版共读一本书后、看了有趣的电影、欣赏了悠扬的音乐……哪怕共同翻阅一张曾经的集体照、学生的一副创意图画,我都会乘热打铁,提醒学生及时把瞬间的灵感倾注笔端,捕捉那一刻的真实感受,许多年过去,物是人非,那真切的文字帮我们珍藏了曾经的美好,流连于回忆的字里行间,留下更多的是学生脸上那会心一笑。

四、共享学生习作经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赏识,何况天真活泼的孩童。我们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需求心理,逐渐激发其习作兴趣。在每次习作教学中,遇到写得较好的学生习作,我都会在班上兴致勃勃地进行阅读欣赏,再上传到“班级博客”上,贴到墙上的“美文共赏”中,让大家借鉴品评,或者经过认真修改后投递出去争取发表。每学期,我班都会有近十几篇习作被发表。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报刊杂志上,学生别提有多高兴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们对习作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在习作中尽情展现自我风采,任意抒写七彩童年,享受习作带来的无限幸福。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进入新的思想境界。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作文教学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不能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教学策略,即使真的训练出了“佳作”,也只是暂时强化了学生外在动机的结果。

作文生活化教育观认为,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就是回到了学生兴趣和动机栖息的土壤。兴趣总是和需要密不可分的,而需要是兴趣的核心。学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会有学习和写作的兴趣。生活是感悟获得的触发点,它为感悟的获得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最大的空间和最具可能性的场所。生活化作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自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正如学者刘墉关于写作的阐释:“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在读、写、听、说等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觉地厚积薄发,文如其人,因人而异,导致文风迥异,然而,学生能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这才是生活作文课堂孜孜以求的归属。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