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15-07-17王亚江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高中语文

王亚江

摘 要:语文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语文的魅力在于静心品读。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且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关键词:语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29-01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教育的核心在于使人人化,教育的价值在根本上是通过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体现的,即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随着近些年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深入,课改中的一些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正在背离教育的这一终极目标。对此笔者梳理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对其作了一些思考,希望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像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纷繁的多媒体技术缭乱了思维的火花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其专业成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更新了教学的方式,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如今有些高中语文课堂完全是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不顾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单纯为了课堂“亮点”而滥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就我们学校高中语文课堂,以及我所听到的一些公开课来看,纷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似乎不“多媒体”一下,就显得不够“摩登”,也显示不出自己新课改的意识了。

多媒体课件的滥用有很多弊端如:多媒体图片泛滥,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多媒体课件容量太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像空间的独特的艺术,这种想像空间,是任何视觉、听觉的手段无法替代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想,我们学习《故都的秋》,图片展示的秋景再美,也不可能体会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韵味。学习《荷塘月色》,纵然翻出荷塘的优美有韵致的图片,给人的也只能是景致而不是神韵,也体会不到朱自清先生对荷塘独有的感悟。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东西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得了的,因为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需要我们调动思维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图片再精美,画面再生动,形象再直观,恐怕也无法表现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静谧的意境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雄浑阔大的意境,这些如诗如画的意境我们只能慢慢的意会。

我以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要慎用或少用多媒体课件,要将思维还给学生,因为毕竟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不是反对使用它,而是极力提倡尽可能的恰当应用,其应用要为教学目的服务,且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热闹喧哗掩盖下的伪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不少高中语文老师热衷于在备课时,故意用多媒体课件肆意渲染,或滥用表演式演讲式,或整堂课空洞地搞探究与拓展,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的领导把一堂课热闹不热闹,有多少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看成评价这堂课的标准。其实这样的课堂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活动课、讨论课”,致使课堂喧嚣而浮华,严重缺乏对文本的静心的阅读。学生远离文本、架空内容地发表所谓有个性的独到的见解,甚至改编一些“无厘头”的课本剧,这样课堂远离了甚而脱离了文本,远离了语文课的本真所在。课堂的“语文味”越冲越淡,甚至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化与弱化,情感的淡漠。

我认为,教师在上语文课时,一定要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走到文本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走进自己的生活。比如,让学生用心、深入、反复地阅读杜甫的《登高》,他们就会被诗中所描写的悲秋之景、诗人的境遇深深地感染,也会对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再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真正地走进《琵琶行》的诗境,深入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进而悉心地品味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深刻意味。这些是浮躁而喧闹的现场讨论、合作探究所探讨不出的,所以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才能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心灵深处的与作者的共鸣。

当然,朗读、讨论、交流、展示也是很必要的,但必须是以心灵的宁静为前提和基础。为此,就请让我们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营造宁静的课堂,让课堂更像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去体会文字的魅力。

三、生命的意识的淡薄与自我精神的缺失

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教育的目标应为“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的能力”。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学生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但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往往把情感教育忽视了,一味的以高考为指挥棒,讲应试技巧,分析高考规律,忘记了学生首先是个活生生的人。其实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震撼心灵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情感,提升其情感的品质。高中必修、选修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均是某一时期的杰出作品,其作者也因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要让学生去深深体味词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要引领学生去领会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权贵的蔑视。高中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到对整个民族文化生命链意识的传承,让我们的学生在对民族文化的守望中来积淀自己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情感,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进而张扬生命的意识,构筑自己精神的家园。高中语文课堂塑造学生人格精神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注重学生智能与品格的修炼,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尊以及自我肯定精神的形成,并要不断丰富生命意识完善自我精神。

总之,语文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语文的魅力在于静心品读。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且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文本,眼中有生命,脑中有思路,正确看待新课改,正确理解高中语文课堂的本真,善于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多重突围,这样高中语文教学这片土地定会重现生机。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