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播电视主持人“说新闻”的艺术风格
2015-07-17王永泽
王永泽
内蒙古包头电视台
谈广播电视主持人“说新闻”的艺术风格
王永泽
内蒙古包头电视台
最初人们只是要求把文字稿变成自己说的“话”,“读”起来像“说”的。但是,仅仅满足于“读”得像“说”,显然不是“说新闻”的初衷。我们从各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经验中得到某种启示:广播电视与报刊不同,它在说明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阐发新闻价值,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新闻的意义。这也正是广播电视新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之一。实践表明,“说新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们可以看出,“说新闻”实际上就是主持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阐释方式,所以把它说成是“阐说新闻”可能更准确一些。“说新闻”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法的问题,还关系到传播者个人素质和新闻体制的问题。
广播电视;主持人;说新闻;艺术风格
“说新闻”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视中风行一时,醤如:上海电台的《阿福根说新闻》(沪语)、江苏电台《农村节目》中的《老农说天下事》、天津电台的《快板新闻》等。到了90年代再度兴起,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需要认真借鉴并加以研究。最初人们只是要求把文字稿变成自己说的“话”,“读”起来像“说”的。但是,仅仅满足于“读”得像“说”,显然不是“说新闻”的初衷。我们从各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经验中得到某种启示:广播电视与报刊不同,它在说明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阐发新闻价值,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新闻的意义。这也正是广播电视新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之一。实践表明,“说新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们可以看出,“说新闻”实际上就是主持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阐释方式,所以把它说成是“阐说新闻”可能更准确一些。美国GBS的名牌新闻杂志节目《六十分钟》的创始人和制片人唐·伊特对新闻主持人的素质曾作过这样的描绘:“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报告员,必须兼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能够发现新事物.;另一个是能够把所发现的新事物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别人。这两种能力兼而有之的人,也就是既能发现又能传达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找到的。”可以说沃尔特·朗凯特就是他物色到的具备这种素质的世界上第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这家广播公司多年来一直都在致力于网罗这样的人才,先后出现了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迈克·华莱士、彼得·詹宁斯等等。他们的工作方式就都反映出了“阐说新闻”的基本特征。据陈鲁豫介绍,她每天五点半开始工作,阅读当天报纸,并与主编一起选择当天播出的重要新闻,边看边记录,并在半小时之内将要点背下来。在节目直播时,并没有提示器,也不会照念报纸原文,而是将报纸内容转化为个人的叙述,因此,整个播出过程是一个不断加工编辑的过程。这种将幕后编辑过程与播出过程的合一,加快了制作周期,提高了时效,同时使节目具有了个人的风格。“说新闻”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法的问题,还关系到传播者个人素质和新闻体制的问题。
一、“说新闻”适应现代广播电视语境条件
“说新闻”虽然是在演播室中进行的,但是现代广播电视已经能够运用“双视窗”、“时空连线”、“模拟演播室”、“卫星电话”、“热线电话”等传播技术把现场氛围引入了演播室,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对以这种方式传来的新闻,是需要加以适当评点和阐说的。这种解析新闻事实的语体形式仍然带有阐说的意味和基本特
征。
广播电视则是“以声传意、以形传情”。由于广播电视的语境氛围更接近日常生活,传情达意的非语言讯息远远多于语言文字,传播学家伯德惠斯特尔甚至认为,在这种语境交流氛围中,非语言成分就占据了65效。即使“一字不错”,它也能够表示出完全相反的意思。这种情况,在电视中表现得比广播更为明显。当我们面对清晰的电视屏幕时,实际上获得的是“面对面,一对一”的感觉,这样一种语境只适合交谈,而不适应宣读。我们经常看到正襟危坐的电视播音员,在直播新闻时错了再改的极度尴尬(大多数情况下,电视播音员事实上在借助“提示器”照稿播读,给人以“脱稿”的假相)。如果是“说新闻”,说错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呢?这只会让人感觉错得自然、改得也从容。
二、“说新闻”需要改变制播体制
近些年,人们努力尝试使新闻变得更加轻松和非正式化。”本来“说话”是最具个性的生活语言现象,它通常只能由一个行为主体来完成的。为什么在广播电视中变成“说双簧”了呢?无非是因为现有的播出体制的约束。在这种体制下,采、编、播是严格分离的,各司其职。在那样一种体制下,新闻播音只能采取“不能更动一个字”的朗读方式,解释新闻不是播音员分内的事。如果要求朗读得像“说出来”的,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语言是讲求个性的,只有编写、播音相互牵就,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这需要播音员努力去“播”得像“说”;编辑除了想好要“说什么”以外,还要揣摩播音员“怎么说”,这实在是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请设想,如果我们的播音员学会自己编采,我们的记者颇具语言功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说”起来呢?关键是,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素质全面的人才?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体制来保障这种工作方式?
主持人能不能承担“新闻把关”的责任?成为这样的“把关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说不同的新闻传播机构、不同的栏目会有不同的要求。但由于责任不轻,对这样的主持人理所当然地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不仅应具备组织信息、传播新闻的能力,还应该有组织群体、协调业务的能力。客观上他就是这个创作群体的“中心人物”,这个“中心人物”要有丰富的阅历、很高的造诣、较强的亲和力。在这个群体中,大家都能心悦诚服地做他的配角。借用传播学的一个概念,他应该在群体关系中成为大家能够接受的、公认的“意见领袖”。所以实行“主持人中心制”也要看各台所具备的条件,不会是普遍适用的。但既然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宣传方式,我们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并发掘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说新闻”并不简单,不仅要“说”得准确、“说”得客观、“说”得真实,还能够“说”得自然、“说”得亲切、“说”得深入浅出……如果说”有稿播读”是一门专业、一项艺术,那么毫无疑问,“阐说新闻”是一门更深的学问,更值得探讨的一种艺术。
[1]孔岩.《新闻调查》的叙事学分析[J].现代视听.2009(08)
[2]聂茂,于晓萌.试论《新闻调查》的基本内蕴与表达模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