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15-07-17黄斌斌
黄斌斌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为切入点,探讨合作学习在课堂应用中的有效性。本文侧重讨论教师、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因为这与其有效运用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最后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利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策略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促进教学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 合作 教师 学生
一、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内受到教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开始在国内的教学中兴盛起来。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同时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这种热情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有效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话,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很大的转变,同时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活动中会不自觉地进行持续的有效学习。
二、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关于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定义,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很多时候也涉及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因为合作学习的前提是“well-documented”,而这一切都应有教师的从旁协助,特别是当学生对于一项较高难度的任务无从下手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经过调研,学生们对这样的一种合作方式均表示能够接受。但有时学生们只是趁小组讨论的时间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空话,或者是用方言聊天,浪费了时间。同时,有些情况下学生间并没有产出符合教师要求的东西。特别是当组内的某一个或某两个学生占据学习或讨论的上风次数较多,那么久而久之整个小组就会成为一言堂。
针对小组讨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了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师们通过平时的实践得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规定学生以4~6人为一学习小组,在这个学习小组中不以学习成绩为序,而按照固定的顺时针安排好每次的reporter。这个reporter在讨论过程中负责记录下小组成员的讨论内容,同样负责监督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当小组讨论完毕之后,由这个reporter作全班的陈述。
三、对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课程标准中,合作学习活动被定义为“学生为了达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充分设计课堂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使得课堂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为了使得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加以运用,教师首先需要给予学生的是合理的任务或话题。教师提供的任务必须是符合学生的,能够启发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同时又必须是与教学材料相匹配的。为了使得学生能全心的投入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使得学生的讨论环境充满趣味性。
2.创设有益环境
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对学科的专注程度可以促使学习和社会交际方面能力的发展。此外,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对学习上处于劣势的小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起了重要作用。如果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同一小组中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并非由一人主控的,那么在这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就都有机会畅所欲言,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3.提供及时指导
教师组织课堂以小组学习作为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的主要模式。这样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象。当学生在全身心地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在一旁密切关注着学生的讨论进程,在第一时间及时地给与学生指导。在给与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并非一个翻译者或转换者,而更应该是协助者——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利用更广泛更有效的资源,来寻找完成此项任务所必需的信息。作为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得讨论更加有效地进行下去。
4.明确小组任务和个人责任
一个合格的教师本该交给学生的是如何学习,并非局限于某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因此在小组讨论之前学生应明确地被告知他们合作的目的,同时在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活动要充分发挥各成员的能力,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要切实的执行起来。这样学生们才能为着共同的目标互相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
四、结语
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讨论,互相学习。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依据其本身的特长,分工合作,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某些学习长处。当然只有当这个学习方式被有效地,合理地应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时,合作学习才能帮教师取得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创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Buchs C, Fabrizio Butera, and Gabriel Mugny.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Student Interac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4.3(2004):291-314.
[2] Shachar H., and Shlomo Sharan. “Talking, Relating, and Achieving: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Whole Class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994):313-53.
[3] 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