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表达的重构
——评马原长篇小说《纠缠》

2015-07-17赵婷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原姚明遗产

⊙赵婷[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征文大赛

经验表达的重构
——评马原长篇小说《纠缠》

⊙赵婷[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长篇小说《纠缠》以精密细致的故事情节填补了马原以往小说叙述的碎片化,与早期先锋小说偏重叙事、弱化故事不同,这种叙述姿态失去了早期马原小说中新颖与神秘的魅力,但在传达经验及意义的过程中,叙述却重新散发出了一种新的张力与力度,《纠缠》的出版显示了作家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经验与情感的能力。

《纠缠》重构经验叙述价值

马原继2012年发表了在评论界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后,2013年又推出了全新长篇小说《纠缠》。与马原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一系列偏重叙述性,呈现碎片式经验世界的小说相比,本篇小说一改马原以往小说创作的先锋叙述姿态,转向对经验世界的构筑与表达;在对经验的娓娓道来中,马原的叙述方式变得内敛、平实,虽然这种叙述姿态失去了早期马原小说中新颖与神秘的魅力,但在传达经验及意义的过程中,叙述却重新散发出了一种新的张力与力度。

马原在1987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谈及对经验的认识,他说:“我写小说是创造新经验,给你的给别的读者的也应该(如果我写得好)是新经验,你过去没经验过的。广义的经验主义,也包括超验。个体的全新经验,我特别要强调创造者个体(作家艺术家)的全新经验有很大超验成分,我以为超验也属于广义的经验主义,因为超验被感知被表述出来这一事实已经非经验不能成立了。”马原认为经验由以经历阅历为主导的直接经验和超验经验两部分构成,而作家在作品中应该更注重表现读者未曾体验到的新经验,即超验经验。由于“经验”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理论界很少对它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本文指涉的“经验”主要包括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对经历的创造性体验与想象,即作家的故事和作品中对故事的虚构。

既然马原意识到小说应该表现全新的个体经验,那么如何向读者展现超验经验呢?早期马原在对西方作家作品,尤其是霍桑、麦尔维尔、海明威的阅读中,意识到语言对故事的影响后,开始了用语言来建构新经验的自觉转向。他说,是语言让早已不新鲜的故事重新充满活力。正是因为早期马原对经验与语言的独特理解才使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小说创作中主动以叙述转变来表现超验经验。但是当马原以叙述圈套组织经验的写作风格被文坛认可、被一些作家相继效仿后,这种试图以叙述取代经验传达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在《黑道》《上下都很平坦》《西海的无帆船》等小说中,马原沉迷于先锋叙述的迷宫中,叙述者多次跳出小说宣告故事虚构性的方式使得经验慢慢被挤压、甚至抽空,小说沦为“技术化写作”的实验场,现实、现实经验被马原以一种极端化方式割裂;而失去了表达经验本身蕴藏的内涵与意义能力的马原在持续的创作中黔驴技穷,作家数十年的停笔写作可能与此有关。然而,2013年的长篇小说《纠缠》显示了马原表达经验世界的能力以及让叙述与经验水乳交融结合的努力。

在早期的先锋小说中,马原利用叙述摧毁了一个完整、真实的经验世界,而《纠缠》却用叙述构筑了一个整体丰富、逼近真实的经验世界。作家抛弃了以往作品中多种叙述视角的“混搭”,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表现经验世界,但在全知视角的讲述中,作家马原却通过独特的叙述故事的方式创造了一个以时间顺序排列的、具有因果链的经验世界。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姚明、姚亮姐弟因父亲姚清涧突然病逝后,遗产捐赠给檀溪小学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如前妻范柏、儿子姚良相、妻子卢冰、同父异母的大哥吴姚等围绕遗产而陆续登场,故事的各个人物也始终未脱离遗产处理这一中心点。而每一次新人物的引进,如檀溪小学校长对遗产处理的干预,前妻范柏对房产权的争取等都能再一次推动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向前发展,这种以点带面式的故事叙述方式首先构造出一个整体的经验世界。除了人物的依次出现对经验世界叙述的推动,作者还设置了一些偶然事件,比如姐姐姚明突发脑溢血将姚亮推到遗产处理的风口浪尖,声称是姚亮同父异母哥哥的吴姚的出现让遗产事件变得扑朔迷离。这些偶然事件的插足使小说叙述的经验世界在整体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丰富性。

无论是以点带面的故事展开方式,还是偶然事件的插入,都离不开叙述。叙述缝合了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嫌隙,使不同的故事与人物得以在同一时间链条和空间中展开,它为创造一个更加完整的经验世界提供了可能性。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日常生活表述为用时间来衡量的生活和用价值来衡量的生活。他认为故事的作用是对以时间来衡量的生活进行叙述,而整部小说的作用就应该表现以价值来衡量的生活。如果说《纠缠》构筑的经验世界只表明用时间顺序来衡量生活的浅层面,那么小说中关于经验背后意义的传达则显示用价值来评判生活的深度面。《纠缠》通过捐赠遗产探讨了以法律为代表的理性逻辑与以血缘为代表的情感逻辑的纠缠和以法律为代表的理性与真相、真理之关系的追问。它们在小说经验世界中的呈现是马原对经验世界意义与价值的思考,表现了一个富有意义的经验世界。

小说中姚明、姚亮姐弟因父亲病逝前将全部遗产捐赠给母校檀溪小学的遗嘱要求,而不得不在父亲病逝后处理繁琐的遗产捐赠手续。遗产处理过程离不开律师、法律和法规,姚明、姚亮专门委托律师事务所为他们解决遗产手续过程中的疑惑,他们以为照着列出的遗产处理步骤,按规定逐步办理相关手续就能迅速解决遗产问题;但这种在法律帮助下的精细严密的逻辑规划却被一个个偶然事件打破。首先是儿子姚良相的出现,有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姚亮相回国参加爷爷葬礼后向父亲姚亮提出分房要求,姚亮多年前买房时出于对儿子的爱,在房产证上写了儿子的名字;而儿子回来分房产的意愿伤害了姚亮对儿子的父爱。儿子姚良相从法律角度维护自己权益与父亲姚亮因血缘情感而拒绝分房的矛盾显示出马原对如何看待理性逻辑和血缘情感的反思。其次是吴姚的突然现身。正在遗产捐赠手续快要结束的时候,自称是姚清涧儿子的吴姚的突然出现让遗产手续被中止,因为法律规定遗产受理必须要考虑所有遗产继承人的意见,吴姚出现之前,姚明、姚亮作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都对父亲的遗产捐赠没有异议,但来路不明的吴姚让遗产能否顺利捐赠受到了挑战。为了弄清吴姚的真实身份,找寻事实的真相,姚亮借助法律雇用私家侦探去村子里搜集吴姚身份的证据。但法律所代表的理性能够准确解释和揭示真相和事实吗?小说中律师在打官司时反复向姚亮强调:“真相分辨之前要有立场,真相有可能是谎言和虚构……法律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打赢官司。”既然法律所追寻的并不是真相,而且真相有可能是虚构的,那么这种理性追寻是否还有意义呢?马原让小说中因突发脑溢血而病愈的姐姐姚明单凭直觉就认定吴姚是她和姚亮同父异母的亲大哥的做法,表明用理性无法解决的真相问题,非理性或者感性却可以化解。马原质疑理性文明揭示真相的重要性,正如小说中所说:“这个彻头彻尾的理性世界真的有意思吗?真的更适合人类的继续吗?我很怀疑。”或许他认为以直觉为表征的非理性才有可能调和逻辑至上的理性文明与真相事实之间的矛盾。

本篇小说中马原对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的思考其实延续了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先锋小说中所阐述的问题。马原80年代中期创作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作品中碎片化的、非因果链的经验呈现暗示了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生活并不是个逻辑过程。那么艺术为什么非得呈现出规矩的连续性呢?早期的马原认为世界的本身充满了断裂、非逻辑和碎片化,为什么一定要让作品传达意义呢?因此,他在《冈底斯的诱惑》中讲述了猎人穷布打猎,姚亮、陆高看天葬、寻野人,顿珠顿月这样三个割裂时间和因果关系、偶然与片段化的故事。但是在小说《纠缠》中,马原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与早期创作相比,发生了变化。虽然马原在本篇小说中依然是关注理性文明与真相、感性的问题,但他首先认可了这个理性世界的存在,像姚明、姚亮姐弟在处理父亲遗产的过程时,列出的详尽而细密的遗产捐赠步骤;当社保局起诉已故父亲姚清涧生前未退还多领的养老金之后,律师和姚明姐弟谨慎严密、逻辑地分析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应对官司。在这些小说细节的描述中,一个精细严谨、时刻依靠理性的经验世界展现出来。在展示理性经验世界的过程之中,小说又通过法律与血缘情感、事实真相的博弈反思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质疑这个逻辑严密的理性世界。如小说结尾处,一个自称是姚明、姚亮同母异父的姐姐的老太太又偶然出现了,马原试图以这样的小说结局再次反思一种理性至上的文明是否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小说《纠缠》借助对理性经验世界的构筑来表达马原对经验世界意义的认识与思考,正是在传达经验世界意义的过程中,马原的叙述魅力不再神秘诡异,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天马行空和形式上的叙述圈套。在传达经验世界及价值意义的带领下,叙述走向内敛、平实的同时,开始充满了张力与厚重感。

[1]马原.纠缠[J].十月,2013(3).

[2]郭春林编.马原源码:马原研究资料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赵婷,湖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马原姚明遗产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朋友,马原
像姚明那样诚实
遗产之谜
遗产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
20份快件里的秘密
姚明受伤让08奥运蒙上阴影
姚明也要练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