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的另类书写
——《人的境遇》一书的解读

2015-07-17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名作欣赏 2015年6期
关键词:革命者境遇加缪

⊙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中国革命的另类书写
——《人的境遇》一书的解读

⊙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本文将通过比较的视野分析《人的境遇》一书,以展现其独特的革命书写方式,展现革命的多面性,增添革命的书写类型。通过比较此书,以折射中西文学著作的显著差异,中西文化思维的不同;同时,此书亦是一扇门,通向与作者马尔罗同时代的作家以及西方文学作品。

马尔罗《人的境遇》革命的书写

《人的境遇》是关于中国1927年革命的一书,只不过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尔罗①,是一个西方作者视域下的中国革命的书写。此书无论是风格、叙述方式还是作者关注的内容,均与中国传统的革命书写,有很大区别。此书也有别于俄国的革命书写。本文将通过比较的视野,分析此书,既可以很好地解读此书,亦可展示革命的多重书写方式,还可折射中西方小说、文化的差别。

关于革命的书写,文学史上,已有多重书写方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展示革命的进程,宣扬革命英雄式的理念。《静静的顿河》运用顿河这个隐喻,以比喻俄国十月革命宛如洪流。中国亦有许多革命小说,曾经形成了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手法结合的文学风格。当代王小波的作品则是采用反讽的手法叙述革命。

但《人的境遇》均有别于上面所言的书写。那此书的区别性在于何处?

其一,是他国人视野下的中国革命,是一个西方人视野下的中国革命。前面所举例子多为本国人书写本国革命。不同的视野,带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侧重的视野、内容亦会不同。

此书中,马尔罗看待革命的态度,也与多数中国革命者的态度迥异。与众多中国革命者从政治角度,如建立新的制度、建立新的国家,观看革命不同,马尔罗聚焦于个别革命者身上,革命者们更多的是探讨为何行动,从哲学的角度探讨革命。故翻译者言本书更宜称为“哲理小说”,而非政治小说。

书名是《人的境遇》,表层是人处于某种状态下,如革命的风暴中,或面对死亡、自杀,深层是人的本质,人存在的根本状态。除了探讨这个问题,另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出来了,在境遇前,人如何选择,如何行动。此书可以说是借用特殊历史时期,以形象化的方式探讨人如何选择、行动。面对革命即将失败,有人选择听信于共产国际,与蒋介石妥协,强矢选择抵抗,陈选择刺杀蒋介石。

《人的境遇》关注的选择也有别于中国革命小说中所热衷的集体性的选择,而更关注个人的选择。对个体与斗争的重视是加缪对马尔罗推崇备至之处,“我之所以对个体那么重视,只因我觉得个体微不足道和备受凌辱”“这就是为什么我站在斗争的一边”②。

注重哲学的探讨,从而从形而上的层面给予一个答案,为各国的革命者都指明一条明路,对现实生活未尝没有启明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思虑选择、行动,这是文学中加入哲学的意义,以实现指示可能。

在文学中加入大量的哲学探讨,或者小说本身为了阐明某种哲理,是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大量的篇幅都是各种思想的较量,《战争与和平》里的各种沙龙,除了情爱之外,就是各种思想的争论。明晰见长的《鼠疫》亦有许多哲理的探讨,其中探讨了个人的幸福与集体的利益谁重要。哲学在西方文学中占据一席位置,主要是因为西方人从古希腊已经开始从形而上的层面探讨意义价值,该采取何种方式去生存、行动,关注个人思维。而东方思维是更讲究实际,更注重形而下(伦理道德)、集体,甚至反对形而上的探讨。很多国人对西方文学著作是采取排斥的态度,除了语言的障碍之外,还在于西方文学著作中哲学味过浓,阅读难度较大。

马尔罗作为进步的知识分子,而且到访过中国,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亦有别于很多对中国革命、对中国无知的西方人。③马尔罗对中国的共产党(赤党)怀有深深的感情。虽然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遭到巨大的失败,但在书的末尾,马尔罗通过梅的话,表明作者对中共保持希望,对中国红色革命的希望,“我们在政治上被击败,医院已经关闭。但就在此刻,一些秘密小组仍在各省重建”“他们沉睡三千年,一朝苏醒就不再安睡”。

其二,本书与多数革命浪漫主义作品不同,它没有描绘一幅恢弘的时代画卷,也没有描绘一批具有超人般的革命英雄,是从短暂的时间维度(四个月)、非英雄式人物维度(一群普通人物)两个维度书写革命。

此书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是从1927年3月21日到7月,7月是最后一章的时间,在本书中所占篇幅较少,可以被看作是后事交代。故事时间主要是3月21日到4月13日,其中4月11日到4月13日被详细叙述,占了两个章节,这段时间是文中主要人物行动失败及死亡的时间;为了详细叙述,文本经常细致到小时分钟,如“晚十一时十五分”“晚十一时三十分”。与宏观跨时代叙述不同,马尔罗更着意于微观的叙述,更迷恋于分分钟钟。从分分钟钟的书写,真实地显现真实革命的面貌、真实革命者的状态,他们非与我们不同,也是活在一秒一秒中的人,然而真实的书写,反而给予革命者一种超越,一种“平凡的伟大”。革命者在每一秒都面临着死亡、伤痛、恐惧的折磨,但他们却因为信念,因为革命,坚持承担无法承受的沉重或牺牲,他们成了真正的英雄,一个“人”的英雄,而非虚构式、诗意式的英雄。具体时间的运用,也是意图营造一种真实时间之感,从而给予文本更多的真实感。④

此书的主要人物也多是普通、平凡之人,他们会害怕死亡,甚至面临死刑,会痛哭流涕,采用自杀方式逃避火刑。然而正如前文所言,人的软弱与革命者的坚持、牺牲相结合,使《人的境遇》一书中的主要人物成为一个“有人气的英雄”⑤。

《人的境遇》一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份也是极具特色,有中国人陈,不过陈受到欧洲思想影响,有欧日混血儿强矢,有俄国人,也有比利时人。作者马尔罗在身份上下功夫,可以解读为《人的境遇》中的革命是各国革命的象征,革命者也是各国革命者的象征。《人的境遇》是一本象征性小说。所以本书有别于多数革命小说所具有的宏大叙事,恢弘的时代画卷,时间跨度数十年,甚至是数百年以及史诗般的英雄人物。本书则从细致处入手,仔细描绘每个场景,每场斗争,从历史的洪流中截取一段时光,加以抛光,形成一个独特的革命文本。时间的简短是否无法形成矛盾、转变?是否无法形成情节?⑥

本书以陈的刺杀开始。刺杀本是短暂的事情,本书却以七八页的篇幅叙述⑦,而这七八页中又主要是陈的心理活动,“祭献也不仅是向选中的神明,因为他向革命的祭献遮饰着某种深沉的世界”。“暗杀不仅是一杀了事……”“这已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自幼未领教过的既残忍又严肃的惊恐”。大量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示了陈在刺杀前、刺杀后的心理转变。虽只是简短的刺杀瞬间,却展现了人物心理的转变,从而形成故事所需要的情节。

除了心理的转变,文中亦有思想的转变。赫梅尔里克本来因为自己有妻子、儿子,而和革命保持距离,陈他们刺杀未遂之时,想躲在赫梅尔里克家,却被他拒绝。然而之后,因为妻子儿子被杀,他毅然参加革命,为爱而杀人。

本书的故事时间虽然简短,却出色地展现了各种转变(心理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展现了特殊时期前,人的选择与转变。此点与萨特的情境剧相似,只不过马尔罗的思想更乐观。其他的独特之处就不再一一言说,文本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大量出色的景物描写,中西艺术品的展示,对外国财团殖民者费拉尔采用反讽幽默的刻画方式。

《人的境遇》一书中众多的独特之处构成了中国革命的另类书写,增添了革命书写的类型。同时通过采用比较的视野分析《人的境遇》一书,我们可见,虽同一“革命”主题,却有多重的书写方式,展现了“革命”的多面性、丰富性,既有集体性、英雄性的选择,也有个体的挣扎与抉择,既有跨时代的史诗性一面,也有现实的细小层面,既有形而上、哲学式的思考,也有形而下的、现实的思虑。

《人的境遇》一书还展现了不同视域下对同一对象的书写的不同,而通过书写、侧重的不同的分析,亦折射出中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隐约见到作者马尔罗代表的西方知识分子思索的面孔和其他西方作品。萨特、加缪的许多作品(如《鼠疫》)可视为对马尔罗思索的延续,继续对如何选择问题甚至是存在问题的思考。所以说本书是一扇门,一条道路,通向与马尔罗同时代的作家、哲学家,如加缪、萨特,也可通向所有的西方的文学作品⑧,它们都尝试着指示可能的事情。

①[法]马尔罗:《人的境遇》,丁世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法]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小说卷》,柳鸣九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③[法]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散文卷I》,柳鸣九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④[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⑦[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⑧[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刷馆2011年版。

作者: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201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革命者境遇加缪
“境遇”抑或“反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加缪,一个道德主义者
加缪的沉默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漫画
历史证明了什么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