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泡沫是伟大的,有些则十分卑微
2015-07-16钟伟
钟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中国的创业板泡沫问题,并且将其和纳斯达克泡沫相比。不可否认,纳斯达克曾经历了巨大的泡沫,但这种泡沫是为收获创新所不可或缺的伟大泡沫。
一是重新确立了美国的自信。能源危机和滞胀冲击后,新经济之前,美国开始羡慕日本和德国,有些怀疑自身所选择的道路,甚至开始怀疑市场机制者也在增加。而持续十年的新经济,使美国人很大程度上修复了“制度自信”。
二是国际格局的变化重新有利于美国。美国拥有了新经济,苏联和日本却先后被美国抛远,这使得美国此后在全球放心地推动全球化。没有纳斯达克创新,这些恐怕难以想象。而在当时,进入新经济的美国由于通过全球贸易和投资将制造加工进行外包,被批评为产业空心化。人们可能忽视了美国留在本土的是什么。
三是创新的不可预知性。纳斯达克时期,并非只有美国在谋求创新,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苏、德、日也不例外。但没有遍地泡沫便没有稀缺的创新硕果。追求科技立国和产业政策的日本,相形见绌,根源就在于,创新是向所有可能的方向试错,政府定向注水通常更容易收获泡沫,而不是创新。
四是泡沫的不可回避性。能否只要纳斯达克的创新,却不要其泡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提出非理性繁荣,但市场继续在此后4年上升一倍。泡沫成就了新经济,而席勒则因重复格林斯潘的判断而获得诺贝尔奖。格林斯潘是聪明的,他没有在1994~1996年间采取更激烈的举措,才造就了超常的景气。
五是泡沫是否致命?似乎并非没顶之灾。一些伟大的公司涌现并引领着美国经济,金融泡沫的退潮看来只是恰当其时。考虑到纳斯达克投资人的开放性,本质上美国烧的是全球净储蓄,却独自收获了诸多伟大的行业和公司。
纳斯达克泡沫的伟大,只是因后来的9·11而有所误读。从相对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它是极其重要的事件。
对比中国,现在创业板仿佛有一些类似的味道。例如,估值离谱。但如果我们看现在一些被认为是好的美国公司,例如Google、 Facebook、亚马逊也都曾离盈利无限远。即便今日,剔除少量手持巨额现金、估值便宜的大公司,纳斯达克中恐怕大多数公司也仍然是新奇却尚难估值的企业。
当然,现在中国创业板和美国的差异性更大。
一是中国现在承受严峻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巨大而持续的安全压力和竞争压力,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创新体系。
二是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时,实体经济转型基本完成,而现在中国的转型道路还曲折。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尝试了10万亿元刺激、微刺激等各种卑微的泡沫,却终究一无所获。
三是金融氛围不同。美联储从1994年底开始犹豫是否应加息,到1995年下半年开始坚定持续加息,而中国目前还看不到有加息的可能性。这也折射出在中国创新更稀缺、更紧迫。
四是美国没有吞噬巨大资源的国有经济部门,因此其创新更容易通过市场方式完成。而在中国,创业板的估值和热闹,是刺激和提醒政府,国有经济除了必然的市场化改革之外,已无其他假改的时空。
五是创新背后并非没有政府的影子,即便在纳斯达克泡沫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军方主导的领域,覆盖了互联网、GPS、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诸多领域。而至今,注入创业板创新的政府采购并不充分。
显然,与仍然缺乏危机感和创新意愿的庞大国有经济相比,中国创业板更弱小而泡沫化。如果说它是一场泡沫,那它是体制异化环境下,最为绝望和狂想的伟大泡沫。
中国不需要空洞的制度自信,需要一场救亡运动,无论它是悲剧性还是戏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