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015-07-16刘昭维

地球 2015年9期
关键词: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刘昭维

[摘要]粤东某铅锌矿床为热液改造型脉状矿床,从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分析其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通过对矿区成矿模式的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找矿标志,对寻找该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区地质特征 矿床矿体特征 矿床成因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6-2

1矿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石炭系大湖组、泥盆系老虎头组、震旦系楼子坝组。(图1)

1.1.1第四系坡积残积层(Q)

分布在山坡地带,厚0.5~1.8m,山谷地带一般为冲积层,厚0.5~2.0m,灰白色、灰褐色砂质粘土和泥质胶结砾石层。

1.1.2石炭系大湖组(Cd)

该组地层为春湾组的东延层位,分布于矿区西部,为紫-黄灰色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或薄层状钙质砂岩、泥质灰岩,岩层产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0°左右。

1.1.3泥盆系老虎头组(Dl)

浅海相碎屑岩沉积,灰白-浅绿-紫灰色,岩性为中-厚层中细砂岩、石英粉砂岩夹砂质页岩,局部夹钙质粉砂岩。地层产状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20~38°,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矿区内出露厚度150mm,分布于矿区中部。

1.1.4震旦系楼子坝组(Zlz)

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夹千枚状页岩和薄层硅质岩,岩石普通表现为灰白色,地层产状总的为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28~45°,与上覆泥盆系老虎头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层分布于矿区东侧。

1.2构造

1.2.1褶皱

区内地层主要表现为单斜构造,沿走向和倾角稍有扭曲,产状一般较稳定,地层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倾角35~45°。

1.2.2断裂

矿区内断层主要为北东向平移断层为主:

F1和F2: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为区域鸡公山弧形断裂的组成部份,断裂规模较大,区域上走向延长大于40km,断裂破碎明显,在矿区内一般出现在沟谷地带,在沟谷两侧偶见构造破碎角砾岩分布,宽度>10m,表现为平移特征,地层被错断,断距大于40m。

矿区控矿构造主要为NNW向小断裂,其次为EW向和NEE向。NNW向小断裂规模一般几十米到几百米,倾角较陡,相对位置呈近平行关系,局部有分支复合现象,以V1、V4和V5所在小断裂最为明显,与区域大断裂呈小角度交叉关系,初步定为区域应力张性断裂。EW向和NEE向小断裂规模较小,一般在百米以内,倾角陡,与区域大断裂呈近平行关系,为区域大断裂的分支。

1.3岩浆岩

区内火成岩活动主要表现为石英斑岩脉沿层间裂隙或层间接触带呈小脉体产出,规模不大,一般沿走向延长60m~200m。

2矿床和矿体特征

2.1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主要沿泥盆系老虎头组和石炭系大湖组地层的断裂构造破碎带中产出,主要矿化断裂走向为NNW向,其次为EW向和NEE向,倾向NEE,倾角陡,矿体规模较大的主要有V1号矿体。区内其它小规模矿体一般沿层间滑动带及层面裂隙带产出,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一般规模较小,多为主矿化带旁侧小分支矿脉。

2.2矿体分布及产状

矿区矿化特征明显,矿体主要受NNW向小断裂控制,其次为EW向和NEE向,各矿体间相对关系分别与各向小断裂一致。各条矿体的蚀变作用和分布特征分述如下:

(1)V1号矿体:位于该区北部,矿体沿走向长度350m,矿体倾向45~65°倾角70~80°,呈脉状,具明显的分枝复合,澎涨收缩特征,硅化,绿泥石化较强,矿体厚度1.6~4.0m,平均2.12m,见条带状、团包状铅锌矿。

(2)V2号矿体:位于该区南部鸡公山南侧,矿体沿走向延长100m,沿倾向延深50m,硅化较强,矿体倾向45~65°倾角65~80°,具明显的上缓下陡现象,呈脉状,工程中矿体厚度0.55~2.30m,平均1.10m,见星点状、局部条带状铅锌矿。

(3)V3号矿体:位于V2号矿体上盘20米,走向与V2矿体平行,倾向相同,倾角65°,长度50m,厚度0.60m,产状50°∠65°,硅化强烈地段,见星点状方铅矿、闪锌矿,一般硅化强烈地段,矿化相对较强。

(4)V4号矿体:位于V1号矿体下盘,与V1号相距30m,矿体长20m,产状35°∠70°,矿体沿走向延长50m,厚0.81m,硅化强烈,表现为灰白色和乳白色半透明硅化石英交代,其次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和黄铁矿化,见星点状、局部条带状铅锌矿。

(5)V5号矿体:位于V1号矿体下盘,与V1号相距30m,矿体长20 m,产状35°∠70°,矿体沿走向延长50m,厚0.81m,硅化强烈,表现为灰白色和乳白色半透明硅化石英交代,其次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和黄铁矿化,见星点状、局部条带状铅锌矿。

(6)V6号矿体:为区内北东走向矿体,矿体长度60m,与V1 和V4号矿体交叉出现,矿脉走向北东18°,倾向北西,倾角68°,脉宽0.15~0.38m,脉幅小,破碎和蚀变不强烈,矿化较差。

(7)V7号矿体:长度40m,走向北东,产状135°∠65°,与V2、V3号矿体交叉出现,在交叉部位往往变宽,破碎带变厚,矿化相对较好。脉宽0.3~0.8m,膨胀收缩明显,硅化不强,蚀变主要为绿泥石绢云母化,见少量黄铁矿化,在与V2交叉部位,见方铅矿闪锌矿呈2㎝小脉出现。

(8)V8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银矿坑,产状240°∠75°,脉宽0.5~1.2m,氧化带见黄绿色铅矾,脉长40m。

2.3矿石成分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和绿帘石。

闪锌矿、方铅矿: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大小多在0.5~2mm之间,常见熔蚀交代或互相嵌入交代赋存在绿泥石石英脉中,与黄铁矿关系十分密切,当黄铁矿呈它形粉末状不规则状出现地段,方铅矿闪锌矿含量明显增加。

2.4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结构为他形—自形晶粒状结构,构造主要为条带状和密集团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星点浸染状构造。

2.5围岩蚀变

矿床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轻微的矽卡岩化。

硅化:表现为灰白色不透明石英脉充填,一般硅化强烈地段矿化较好,在矿脉中硅化表现为石英呈脉状、团包状,透镜状出现。

黄铁矿化:矿脉中主要见三种形态黄铁矿,即自形晶粒状、粉末状和它形星点侵染状,后两者与矿化关系密切。

绿泥石化:矿脉中和脉体两侧绿泥石化十分普遍,多呈它形晶粒状集合体,墨绿色或浅绿色。

3矿床成因

本区各时代地层发育较齐全。元古宙及早古生代地层以活动型沉积为主,泥盆纪及其以后地层皆属浅海或陆相稳定型沉积。震旦系为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夹千枚状页岩和薄层硅质岩的过渡型沉积;泥盆系为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主要为中细砂岩、石英粉砂岩夹砂质页岩,局部夹钙质粉砂岩、火山岩、碳酸盐岩层。石炭系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夹透镜状或薄层状钙质砂岩、泥质灰岩;泥盆系岩相复杂,厚度变化大,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泥盆纪及其以后地层皆属浅海或陆相稳定型沉积,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硅质岩-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细碎屑岩建造。

该矿床主成矿期为热水改造(再造)成矿期:成岩后的地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使地层褶皱,以及产生的层间滑动和断裂,成矿热水携带着成矿物质在背斜鞍部、层间破碎带中富集。改造强的则在与地层有一定角度的断裂中形成矿脉。

4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4.1主要控矿因素

4.1.1地层岩性与沉积环境因素

泥盆系老虎头组是该铅-锌矿床的主要控矿层位。该地区为浅海沉积盆地,堆积了较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成为该类矿床的主要容矿岩石。

4.1.2构造因素

区内鸡公山断裂、棠梅亭断裂、银矿坑断裂等北东向“平移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发展,同时也是成矿热卤水喷溢的通道,同沉积单斜构造所产生的节理、裂隙层间断裂以及产生的剥离空间是各矿床的赋矿空间,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4.2主要找矿标志

(1)泥盆系的含矿层位。

(2)断陷盆地。

(3)“断裂”和“同沉积单斜”构造。

(4)地表上的老窿、铁帽、矿化以及化探异常等。

猜你喜欢

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湖南衡阳柏坊铜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分析
安徽省潜山县水吼岭碎云母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山东省蓬莱市侯格庄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江西园岭寨钼矿区蚀变分带特征及找矿意义
利比里亚大巴萨州扎恩砂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广西桃花金矿找矿标志及找矿靶区研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及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