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中国
2015-07-16曹庆珠
曹庆珠
[摘要]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研究,总结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了主要特点和启示:1.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翻译研究。2.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涉及翻译教学、译文质量等等。3.需要做细做透的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6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国内学者早有总结,我国翻译理论工作者在翻译学的构建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即翻译学的三大主干学科分别为:语言学、哲学和文化学。仅从语言学方面而言,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等学派都为翻译理论的建构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并源源不断地给予更多的启示。正如Toury所述“翻译理论的建构永无终结。“(Theory formation within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never been an end in itself.)而近年来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它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挑战传统的以生成语法为主的主流语言学派,为语言学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示。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科学理论的建立也莫过于此。Shreve & Angelone认为,翻译未来的方向是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而且短期内必将会硕果累累。Martin注重融和,提倡“科学-人文视野”(Scientific-humanistic spectrum)来研究翻译,更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直接提出了认知翻译学(CognitiveTranslatology)这一学科术语。国内学者王寅首次在国内论述了“认知翻译观”,初步阐述了从Cognitive Linguistics(以下简称CL)角度建构翻译理论的思路。国内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究翻译问题的范围如何,研究深度何许?为了探寻近期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启示,笔者拟就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近期趋势做出一些总结,希望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简介
早在2000年,吴义诚就以《翻译研究的认知取向》为题发表了自己的愿景: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建立翻译科学。2001年,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的出版,弥补了国内学者自己著书系统介绍认知语言科学概论的不足。新的千年,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如火如荼地在国内展开,而且可以欣喜地看到,研究的点趋于细化。笔者统计了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文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数据库,以认知语言学和翻译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键人检索,统计近期发表在各刊物上的有关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论文有25篇(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4年9月8日)。笔者将对这25篇论文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及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从2005-2013年,有关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多见书评和会议介绍)这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有很大关系。
三、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翻译本体研究
徐莉娜从认知角度重新审视并定义翻译单位,分析探讨了从深层到表层,从意图到意图载体的认知路径,将这一新的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正确地判断翻译难点的性质就能设定理想的翻译单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毫无疑问,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和意图定位给作者带来了很大启示。王仁强,章宜华明确指出:把翻译看成是原型范畴的原型翻译观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深化我们对翻译本体的认识,从而打破一些人为设定的藩篱,指导我们的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一解释性翻译研究,并最终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李弘,王寅在《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中分析:重视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诸如始解可以有效综合作者、文本和读者,弥补基于语义的指称论、观念论、替代论、关系论观点,以便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译好文本,实现翻译的和谐性。谭业升是国内较早尝试以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翻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转喻的图示及其例示的语言差异》,以英汉名词动用为例,探讨了其语言差异与转喻图式一例示级阶的关系,指出了后者揭示了一般概念结构和语言特有概念结构的联系。
(二)认知语言学和多种翻译题材的结合
国内学者开始慢慢关注认知语言学与具体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科的结合,范围慢慢扩大,从实用文体、诗歌研究到小说等。中南大学的萧立明教授的《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虽然从题目上看似简单但全文却言简意赅且例证翔实地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突出观和主义观这三种表征对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启示,尤其在谈到自己数十年以前遇到的一个句子:“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is a shotgun wedding.”对于“shotgun wedding”的翻译严谨务实,而从经验观角度去探究其异化的翻译原则,将认知的角度研究阐释得深入浅出,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李发根以唐诗《蜀道难》为例,探讨了认知语法和功能语法小句理论与翻译,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五种始解方法恰恰能补充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和人际功能词语转换的不足,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使得功能语法小句理论与翻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地体系,力求为译文准确无误找到一个较完备的方法。段峰借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同时佐以翻译身体学理论,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解释力还可以辐射到分析和描写文学翻译主体性,他以白莽翻译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例,以及众多翻译大家的主观体验,从认知体验出发,向内纵深挖掘译者主体性的深刻内涵,以期在译者的翻译体验和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之间对话关系的建立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谭业升《论小说翻译中的隐喻连贯》,他以“火”的隐喻为例,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基础,对隐喻翻译问题做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提出翻译“火”时不可以随意“灭火”,也不任意“点火”,形象地说明了小说翻译中隐喻连贯的重要性。endprint
(三)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及译者培养的启迪
余文华在《认知语言学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论述了原型与范畴、意向图示、概念隐喻、相似性等认知语言学理论,重点结合翻译等教学探讨这些研究理论和领域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外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外语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学生自身的外语体验和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陈传显在《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中,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知逻辑三个角度探讨译者的双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的影响。陈吉荣《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一文在纵观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的基础之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翻译,即认为译者认知不足与辖域和背景有关,而认知过度与“焦点与场景”翻译框架紧密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语料库研究学者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分析了把字句成因时特别提到了认知原因,在他新近的一篇讲座文章《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使”字句的应用》中,他借助语料库的研究将翻译文本做细了,但在分析动因时,还是特别强调了认知动因,这体现了新兴翻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二者皆新,更彰显当今翻译研究的新趋向一一创新更追求方法、思路和结果的创新。
四、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类比较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了很大拓展,从翻译单位的词法、句法、语法,都有涉及:从研究的材料上看,现有研究涉及到诗歌、小说等,但对典籍类译作鲜有提及,潘震在情感隐喻这方面已有了一系列成果,所选语料也结合了典籍作品,这为其做出了突破;从研究的语种来看,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英译汉,今后的研究应鼓励逐步向小语种的拓展;此外,现有研究表明,学者单篇研究论文数量可观,但涉及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专著和硕博论文还很少,这一领域需要更多的年轻学子们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给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研究视角,应该看到所取得的成绩并以此为出发点,将研究做得更加深入和彻底,相信认知语言学将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谭业升.跨越语言的始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徐莉娜.认知与翻译单位[J].中国翻译,2004( 11).
[3]王仁强,章宜华.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11).
[4]李宏,王寅.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10).
[5]李发根.认知语法与功能语法理论与翻译[J].外语教学,2007(9).
[6]谭业升.论小说翻译中的隐喻连贯[J].外语教学,2007( 11).
[7]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 12).
[8]汪泳.《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诗学》简介[J].外语研究,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