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工科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设计

2015-07-16吕新铭

科技资讯 2015年6期

吕新铭

摘 要: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该文以旨在培养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入学教育活动设计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工科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与内容安排,从感知、体察等几个维度上为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促使入学教育工作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工科新生 科技创新意识 入学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92-01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从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求工科学生具有更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如何将工科新生引入创新队伍,踏上创新之路,实现从“迎新”到“纳新”再到“创新”是入学教育方案设计之初便应思索的问题,而正是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与设计,将进一步促使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萌生,反哺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 大学新生创新意识现状和心理需要特征

大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对从事独特、新颖且有一定意义的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最主要表现为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支撑。这种意识之于大学新生,是隐性而萌动的存在。

当代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接受的多是应试型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升入满意的大学”,压抑了自身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广阔的大学时空,生活遭受全新境遇,很多新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存在误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及辨别力不强,极易在光怪陆离的大学中迷失。同时,大学新生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发展与自我实现需要,潜意识中有着比一般社会同龄更高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证明过往奋斗的价值。总之一句话描述大学新生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惯性犹在,学习的方向与方式则易摇摆。

2 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

从上述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现状和心理需要特征梳理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如果我们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伊始就能主动贴合新生刚入学时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对大学新生心理中积极的一面予以鼓励引导,对消极的一面积极疏导,无疑把握住了新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会对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内容方面应精心设计保证入学教育有料有营养,通过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展现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诱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创新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将对创新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这样才能更为符合学生“胃口”,填补教育“真空”,引导学生迅速确立学院认同、专业认同,进而开启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3 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3.1 与新生心理实际相结合,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项目设计应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贴合新生入学时心理思想特征实际,紧紧抓住新生人心向学的特点而展开。只有主动迎合学生发展需求,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主动参与。

3.2 活动开展重在营造创新氛围,学生参与方式重在感知

利用“首因效应”原理,从学生主体感知出发,强调第一印象,重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萌生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3.3 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主要团学组织力量

除却传统的课堂教育,当代大学校园团学组织等社团的兴盛为搭建开拓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依托的精品团学课外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营造了巨大空间。这些主要团学组织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优势,“传、帮、带”效应明显。

4 多维度培养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入学教育活动设计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则重在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有助于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与工科专业特点密不可分。入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应精心设计、充分整合,从感知、体察、等几个维度上为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4.1 感知维度:意识激发

(1)优秀师兄师姐谈

优秀师兄师姐谈活动旨在通过优秀师兄师姐现身说法和新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加强新老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师兄师姐们从自身历程谈起,对新生更有触动意义,促使新生更早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树立心中标杆,尽早做好全面规划。

(2)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一般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介绍项目经验和获奖经历,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团队作战”成功的范本,使同学们更了解学术科技团队从组队到运行的过程,更加了解与识别机会与资源,促使其早日规划创新路线。

(3)创新实践大讲堂

创新实践大讲堂在此泛指邀请大学生涯规划专家、学术领头人、通识教育专家、企业资深HR等嘉宾为学生开办的讲座的统称。此类讲座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使同学们进一步被人格魅力所感召,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引发自我增值的想法和决心。

4.2 体察维度:文化感受

(1)科技创新作品展

学校应将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作品及科技协会会员平时制作的优秀科技作品进行展出,引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学生学术科技作品,促使新生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领略创新创造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对大学未来生活确立基本感知,惊奇之余更引发思考。

(2)科技企业文化游

企业参观是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清晰定位,为将来择业就业奠定基础。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相关公司的发展历程、行业状況、公司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技术人才培养等问题形成基本认识,扫除对于专业前景的迷茫,进一步明确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伟,张建旭,邵毅明.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与专业引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5):172-174.

[2] 王永喜,胡玫.工科院校开展专业特色团学课外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20-221.

[3] 徐双迪,常恒.浅析高校工科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