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血色石油
2015-07-16■宫柯
■ 宫 柯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不仅缺乏武器弹药,甚至连擦枪油也供给不足,为了找到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进口石油付出了血的代价。
1937——产量为零
1937年7月7日拂晓,宛平城前的卢沟桥头响起了激战的枪炮声,举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悲壮由此拉开序幕。然而,抗战军民仅凭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顽强,赶不走穷凶极恶的鬼子兵,迫切需要多方面的物资保障。当时国力衰弱,可供军需的物资捉襟见肘,部分枪炮弹药尚可少量制造,最为稀缺的是石油,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1937年的统计数据中天然石油产量为零,抗战所需的燃料油、润滑油等石油产品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
“七·七”事变前,中国并不是一滴石油都没有,而是已发现的石油资源均落入了敌手。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惨败,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让台湾岛的《马关条约》,日本夺走了年产量可达5000吨原油的苗栗油矿。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东北顷刻沦陷,在抚顺矿坑发现的优质油母页岩又成了日军提炼人造石油的主要原料。
台湾苗栗第一口古油井
抚顺面炭矿油母页岩工场明信片
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到哪里还能够找到石油?成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必须马上回答的紧迫问题。仅有的十几名地质学者立即组成调查组,分别奔赴西北和西南,展开以寻找石油为主要目标的资源调查。尽管一些外国的地质学者认为“中国的内陆缺乏海相地层,找到石油的希望渺茫。”但是我国的地质学者并没有丧失信心,沦陷区之外的国土还相当辽阔,大范围陆相沉积的地层已经袒露出能够出产石油的微弱迹象。
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延长,很早就有发现油苗的记载,1904年清朝政府开始创办油矿,几起几落,发展十分缓慢。到了1935年4月,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接管的时候还有几口井能够出油,一年的产量不到百吨。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立即加强了对延长油矿的组织领导。1936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延长油矿视察,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尽可能扩大生产,设法炼制煤油、擦枪油和石蜡等产品,解决边区民众和红军部队的急需。1937年延长油矿的年产量,就是当时中国未沦陷区的全部石油产量,由于不在国民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没有纳入资源委员会的统计表。
当年延长油矿大门
千里戈壁阻隔的新疆还发现了一处蕴藏石油的地方,1909年清朝政府新疆当局筹集30万两白银,购买设备聘请俄国工匠在独山子进行钻探,发现了工业油流。两年后,由于爆发辛亥革命的冲击,钻探戛然而止。直到全国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盛世才掌控的新疆政府才与苏联合作恢复钻探,1937年钻成了三口浅探井,均有石油渗出,但是没有获得可观的产量。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四川油矿勘探处,将当时仅有的4台旋转钻机部署在巴县石油沟、江油海棠铺、隆昌圣灯山和威远地区钻探。两年之后,仅有两口探井产出了天然气,却未见一滴石油。
阴云笼罩,国难当头,极度缺乏石油的抗战令人堪忧。
1940——希望之光
中国独自抵抗日军的残酷进攻,坚持到第三年半壁江山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继续指挥正面战场的国军防御作战,用时间换空间期待国际形势逆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牵制日军南下西进的攻击力度减缓。
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国力的巨大损耗濒临崩溃的边缘,沿海的所有港口尽被日军封锁,只剩下陆上连接国外的两条通道补充军需物资。一条是1938年动员20万民众用血肉之躯紧急开通的滇缅公路,另一条是接受苏联援助从乌鲁木齐到兰州的黄尘古道。数千公里的长途运输,不仅加剧了石油的消耗,而且还有随时被切断的危险。
恰在此时,人尽其责,苍天开眼,坠入贫油低谷的严峻形势出现了上升的转折点。1938年,以地质学家孙建初为首的石油地质调查组,在祁连山下的玉门关外有了重大发现,勘测后认定老君庙构造是一处油藏,急需调集钻机进行钻探。当时,国民政府从美国订购了钻机,因日军海上封锁无法启运,国内仅有的四部钻机又全部在四川,短时间内不可能转运到甘肃。无奈之际,顾全大局的共产党伸出援助之手,从延长油矿抽调2台最好的顿钻钻机,派兵护送到兰州交给孙建初使用。
1939年3月,春风荡涤玉门关,天随人愿,首钻的老君庙1号井仅仅凿开了23米深的地层,就涌出了翘首以盼的工业油流。随后两台顿钻日夜不停,一鼓作气钻成了6口一百多米深的浅探井,口口见油,最高日产量达到10吨。发现玉门油田的喜讯轰动了全国,国民政府立即投入财力、物力、人力进行详探、开发和炼制燃料油的筹备。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玉门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尽管杯水车薪,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从国外进口油品的巨大压力。据史料记载:1939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418.85吨,当年炼制出汽油11.6吨,煤油13吨,柴油23.5吨。1940年,随着钻井数量的增加,原油产量上升到1346.756吨,炼制汽油211吨,煤油100吨,柴油193吨。除了少部分自用之外,其余的全部由国民政府军政部收购,运往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
1939年9月,新疆中苏合办独山子油矿也传来了好消息,布钻在背斜构造东顶点的探井喷出了日产10吨左右的油流。不幸的是因为钻探装备和工艺技术的落后发生了井喷事故,探井喷涌的油流很快枯竭了。尽管遭遇了挫折,所有的征兆仍然表明,独山子也是一处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油藏。
玉门油矿老君庙油藏
独山子枯竭的油井
玉门老君庙和新疆独山子两地显露的微光,犹如茫茫黑夜点燃的火把,让全国的民众看到了中国石油工业大有希望。1940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全国天然石油总产量为1347吨,这个数字虽然只占当时全国油品消耗最低量的千分之三,但却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基本无油可采的窘态。为尽快建成中国的第一个石油生产基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着手成立甘肃油矿局,计划从国外紧急采购钻井、采油和炼油设备,提高原油产量和油品加工的质量,并拟定用“建国”二字作为油品商标,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1942——输血救急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中、美、英三国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向日本宣战。中国不再孤军抵抗日军的进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得到了同盟国提供的军事援助。
但是好景不长,疯狂进攻的日军迅速击溃了英国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防线,缅甸的仰光港陷落,导致没来得及运回国内的大量物资被日军缴获。其中包括国民政府从美国购入的10357件、重1479吨的石油钻采设备和2391件、重534吨的炼油装置。仅抢运出来350吨,其余的尽遭损失。如此沉重的打击还仅仅是灾难升级的开始,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遭遇失败退守到怒江东岸,至关重要的滇缅公路生命线被彻底切断,无法得到物资补充的中国抗战,面临绝境的凶险。
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刚刚发现的玉门油矿无疑成了唯一能够为抗战输血的急救中心。1942年8月,国民政府最高长官蒋介石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嘉峪关机场,他要亲自前往玉门油矿看看情况。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玉门钻探开发石油的人们,在严重缺乏设备器材和生活极为艰苦困境中不屈不挠,坚持钻探、土法炼油,建成了5万多吨的原油生产能力和炼制加工能力。蒋介石甚为高兴,大加赞扬,指令军方和交通运输部门,设法把玉门生产的油品运往战时的首都重庆,解救燃眉之急。
玉门距离重庆千里之遥,不仅山高路险,而且经常遭到敌机的轰炸,用汽车运输损耗的成品油令人心疼。为了保证宝贵的油料安全抵达重庆,一条穿越深山峡谷的水上通道应运而生。从1942年11月开始,用汽车首先将桶装的油品从甘肃的玉门运达四川的广元,然后卸车再装上羊皮筏子,经涪江进嘉陵江漂泊半个月,940公里的水程不消耗一滴石油,悄然为抗战输血。卸完油的羊皮筏子再用汽车运回广元,每年往返八趟。这条隐蔽而又快捷的运输线缓解了滇缅公路被封锁造成的油荒,为军队的重新集结和兵工厂的生产提供了动力。当时,汇聚到重庆的各界人士用上了国产的石油产品欢欣鼓舞,感到“建国”牌商标不足以表达心意,于是改成“国光”牌,寓意为玉门油矿为国争光。
偌大的中国战场,仅靠玉门生产的区区4万吨油品远远满足不了战场需要,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飞越喜马拉雅山,开辟空中运输的驼峰航线,保证中国军队和驻华美军的给养。当时的新闻报道披露:在驼峰空运最繁忙的时候,每75秒就有一架飞机从印度或中国某一机场起飞,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其中燃料油、润滑油占到了空运总量的四分之一。
驼峰航线运输油料
此时,共产党所领导的陕甘宁边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长油矿的勘探开发有了快速的发展,原油产量持续增长到年产1000余吨,不仅解决了延安地区为电台发电、运输和照明用油,少量富裕的油品还销售到边区以外,换回了医药、钢材、粮食、布匹等紧缺的物资。
1942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全国产油量为4.65万吨,玉门油矿的产量占了95%以上,国内石油产量的激增可谓雪中送炭,支撑中国战区度过了滇缅公路被封锁长达三年之久的五更寒。
1945——红色汽油
1942年,不可一世的日军终因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露出了失败的迹象,随着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中途岛战役歼灭了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中国战区也顶住了日军南北夹击的攻势。同盟国开始谋划反攻,鉴于驼峰航线运量太小,损失巨大,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将军史迪威提出:修建从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到中国云南保山与滇缅公路汇合的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1942年12月10日,史迪威将军亲自铲第一锹土为这条全长1800公里的新通道奠基,随后,中、美、印三方分段开工,穿越敌占区的路段中美工兵冒着炮火一边战斗一边开路。
1943年8月,同盟国首脑召开会议,决定沿着史迪威公路铺设从印度加尔各达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为美国驻华空军和中国参加缅北反攻的部队提供充足的燃料。这条管道设计全长3218公里,管径4英寸,日输送燃料油可达600吨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工期要求最短的输油管道工程。
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道开通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1943年到1944年油品的短缺依然迫在眉睫。这时候甘肃玉门、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三处油矿的产量节节上升,两年的总产量合计达到13万吨之多。为了让这些来之不易的油品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刻意把炼制出来的汽油染成了红色,一滴汽油象征一滴鲜血,日军欠下的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还。
1945年1月开始大反攻,中国远征军越过怒江河谷,将日寇逐出国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北会师,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道随之全线贯通。当时的新闻报道公布:从1945年的2月至10月,共有2.6万辆汽车通过中印公路运进了16万吨物资。自1945年4月起,中印油管输道每月输送1.8万吨燃料油,到7月份的总量高达 10万吨。血色丰满的中美联军在充足的后勤保证下士气高昂英勇作战,地面上铁甲雄狮锐不可当,天空中银鹰亮翅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对日寇的毁灭性打击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滇缅公路运输油料的车队
中印输油管道
抗战八年,烽火连天,虽然仅有玉门、独山子、延长三处油矿累计生产了大约25万吨原油,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进程由此开篇,血与火的洗礼造就了第一批献身石油事业的中坚,尽管他们没有在战场上与日寇拼杀,但是爱国救国的忠贞已经融入了血色的石油之中。
石油虽然不是直接消灭敌人的武器,但是没有石油就难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夺取东南亚的石油和其它的战争资源。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战争的发动者和领土的捍卫者都认清了石油的战略价值,国家的安全与石油的生产量和储备量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