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inkedIn:一家“无趣”却有用的网站

2015-07-16

时间线 2015年3期
关键词:领英无趣社交

当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后,就可以等待美好的事情发生

最近几天,有几个以色列创业者在LinkedIn(领英)上主动添加李小敏为好友。有人跟她讲,可以把她的自媒体打造成3D效果。这让身为科技记者的李小敏感到新奇,而这件事的缘起也与LinkedIn有关。“有个给《以色列时报》写东西的人不知怎么回事,在LinkedIn上看了我的简历,我就加了他,然后他在LinkedIn上发了一些message推荐了我,就有那边的创业者加了我。”李小敏告诉《时间线》记者。我们当时就坐在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家稍显冷清的咖啡馆里,远处一桌年轻人也在谈论着创业。

至少在职业身份上,LinkedIn很容易让人有种离世界很近的感觉。李小敏就是LinkedIn的重度用户,“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下有没有人加我,有哪些人看过我的履历,我之前发了Inmail给到一些人有没有回复,我感兴趣的人说了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LinkedIn到底是什么?你甚至很难用一句话讲清楚。对不同用户它似乎有不同用途:你能用它求职,也能用它求知,更能用它扩展人脉,挖掘二三度弱关系人脉所潜藏的机会,以期未来可能。有人这样调侃道:做招聘牛的没它有社交属性,做社交牛的没它招聘能力强,做同样模式的没它有名,比它有名的没做这玩意儿。

好吧,但这还不能概括LinkedIn的全部——以及它试图创建世界“经济图谱”的野心。

职业身份

毫无疑问,真实的职业身份是LinkedIn的基石。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LinkedIn则希望承担属于职业的那部分。简单地说,你可以通过LinkedIn建立的真实职业社交圈,彰显你关于工作的一切——你的职业生涯,已建立与待挖掘的人脉,对工作的理解,甚至与工作那一面相关的价值观——当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后,就可以等待美好的事情发生。LinkedIn的入华曾令不少国内招聘网站如临大敌,尽管LinkedIn一再宣称自己不是一家招聘网站,但在其搭建的职业社交平台上,第一个也是目前最赚钱的应用就是为企业提供招聘解决方案。

从用户角度,LinkedIn与招聘网站有何不同?用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的话说:“一位用户可以很骄傲地讲‘我是领英用户,但很难想象他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自己现在是某某招聘网站的用户——那只意味着他正在积极找工作。”事实上,调查显示,职场上只有10%至20%的人对目前工作状态不甚满意,寻求主动跳槽,其他80%至90%并不想主动换工作,但良禽择木而栖,好工作找上门也是不会拒绝的。这些“被动求职者”更可能在LinkedIn上迎来好运。

当然,就算是主动求职者,LinkedIn对社交的强调也会让你和公司处在信息更为对称的透明平台上。譬如,你可以在LinkedIn上为自己贴标签,其他人可以对你认可和推荐;你也可以搜索心仪公司HR和Boss的页面,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是否与其气味相投——相比于向陌生HR投简历或者HR从一大堆陌生简历中大海捞针,LinkedIn建立的求职者与公司以及整个行业领袖的密切联系,可以依据兴趣与技能更好地匹配供需关系。

举个例子,尽管没有“不准在LinkedIn上分享旅行图片,养生之道,小道消息,是中国人就转”等明文规定,但如约定俗成一般,几乎没人这么做,这里只有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好比你进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企业文化就是这样,你符合它的调性就待下去,不符合待着也不舒服,过两天就走了。”李小敏说。嗯,用户更愿在LinkedIn分享专业知识和职场经验,这让其他人可以更加高效地了解你,而当你在分享行业信息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传递你的价值理念,这无疑是招聘网站办不到的。

事实上,当鲜活且实时更新的个人成为连接这个广袤世界的节点,“个人品牌”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一份冰冷的个人简历。“个人简历的目的很简单,它是求职用的,而且一般用户不会愿意将它公开。用户在领英上的个人档案是对个人职业身份的展现,可以最快速让一位陌生人了解你是谁以及双方有哪些共同的好友。”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宣洋告诉《时间线》记者,“此外,个人档案是公开透明的,同事、朋友、合作伙伴都能看到,这意味着很难作假,作假风险很大。”

连接世界

早在2008年,LinkedIn还没有推出中文版时,李小敏就已是注册用户。虽然她在LinkedIn上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身份,但直至今日,她用LinkedIn的目的也与“找工作”毫无关系。

“做(科技记者)这一行如果想站在高处俯瞰整个行业,就要在报道国内市场的同时对国外也保持高度的关注。LinkedIn是我与国外创业者建立联系非常重要的途径。我接触到的国外创业者一般都用LinkedIn,在硅谷更是一张名片。”

由于职业的关系,李小敏对Kickstarter,Indiegogo这些众筹平台上的新产品非常关注,如若碰见感兴趣的,会在LinkedIn上直接搜索创始人的名字并私信约访,“百分之六七十对方会回复。”李小敏告诉记者。譬如,她成功采访过Consumer Physics公司的CEO,其产品SciO曾是Kickstarter上的明星产品。与此同时,不少国外创业者看到其媒体人的身份后也会主动向她介绍产品和业务。“通过LinkedIn,我了解到这些国外创业公司对中国兴趣极大,对于他们来说,LinkedIn是一个认识中国媒体非常好的方式。”

当然,身为重度用户,李小敏对LinkedIn的使用不限于工作,平时看到有意思的人,她也会在LinkedIn上搜索此人过往。“之前有段时间我对NASA比较感兴趣,就搜索到了NASA的科学家Jonathan Trent,他发明了一项叫OMEGA的可再生资源新技术,后来还给我写了一封两千多字的信介绍了他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他在TED上的演讲。他希望通过这项技术改变世界,希望这个技术能在中国实现,这让我很感动。”李小敏说,“通过LinkedIn,我感觉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做着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

不过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并不是免费的。为了看到感兴趣的人的完整履历,以及在没成功添加对方联系人的情况下向其发送站内信,李小敏“一咬牙”购买了高级用户,“一个月30多美金……希望以后可以便宜一些。”

在平时,李小敏也会在LinkedIn上看一些其他人分享的专业文章。其实,当LinkedIn累积了大量“优质用户”之后,自然就会变成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你可以在上面获得知识洞察与专业技能——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这可比研究NASA实际得多。

嗯,在一个(免费的)媒体内容与社交网络愈加难分彼此的共生关系里,这样的举措倒也不难理解,当整个社交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内容,“人格筛选”的作用无疑非常重要。

事实上,LinkedIn也希望通过与职业相关的原创内容黏住用户。早在2012年,LinkedIn就启动了一个名为“LinkedIn Influencer”的项目,邀请包括奥巴马、比尔·盖茨等大批颇具影响力的人撰写各自专业的原创文章。领英中文版最近也上线了“领英洞察”专栏,邀请了国内各个领域有多年经验的企业高管和意见领袖撰文。

应对挑战

不同于大多数社交产品的花枝招展,LinkedIn甚至没有丰富的图片与繁杂的互动。关于LinkedIn,最常用的形容词似乎是:无趣。“我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LinkedIn是全球最‘无聊的三个网站之一。”李小敏说。

当然,无趣的后半句通常是另一个词:有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自2011年上市,LinkedIn可能是动荡最少的一支社交概念股。“无趣但有用”倒是个不算坏的评价,就像沈博阳所言:“‘有趣的生意最危险……比如现在美国大红大紫的Facebook其实也有很强的危机感,因为担心90后00后觉得Facebook不时髦了怎么办,所以他们才花了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从这个角度看,LinkedIn非常安全。但LinkedIn偏向实用工具型的定位,也让其相比于那些“有趣”的社交产品而言黏性不足。某种意义上,不少人更喜欢把LinkedIn当作数据和查询工具使用。不过,作为一家不太靠流量赚钱的数据驱动型公司,LinkedIn也许并不太在意这一点,毕竟优质的用户数据才是核心竞争力。

目前,领英中国的用户量超过了900万,这对于入华时间不长的LinkedIn来说算是个不错的成绩,但尽管属于垂直类社交产品,也与微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人们还是愿意将两者拿来比较。

在领英中国看来,微信并不具有“名片”功能。“中国用户还处于职业社交的初级阶段。”领英中国向《时间线》表示:“中国用户目前将职业社交与生活社交放在一起,还没完全分开,后果是微信里既有朋友家人,又有同事和合作伙伴……很多时候你被拉到一个群,发现加你的人头像是一条狗,用户名是一个‘ID,备注是一句心情或感悟,你没法判断对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张领英名片,你就能判断是否要加对方为好友。”

关于“职业社交初级阶段”的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现象是:作为一个有着漫长农耕文明史的后发现代型国家,中国甚至可以将“关系”二字作为一种“文化输出”,所以对于偏重线下职业社交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LinkedIn的产品逻辑稍显“冰冷”。

在LinkedIn上,李小敏就会时不时收到一些职位推荐,“但说实话,尤其像媒体圈,大家都认识,没有必要通过这个找工作,所以找工作好像不太需要LinkedIn。”沈博阳也曾坦言,如果非要找出一个LinkedIn有可能在中国发展不如预期的原因,“那一定就是文化。”

经济图谱

人类繁衍至今,底层逻辑无外乎协作互利,而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也不断通过技术连接他人。毫无疑问,社交网络可以在人类最本质的特性上提供更大帮助,甚至可以将这个世界“助推”至更好的方向。这也暗合了LinkedIn的最终愿景:为全球数十亿劳动力创造商业机会,进而创建首个“经济图谱”。李小敏和那几个以色列创业者以及哪个NASA科学家,都是“经济图谱”的一部分。

在LinkedIn看来,当它不断吸纳包括人、工作、公司、技能、学校、信息这六大最基础的经济元素,将它们之间的联系数字化,将人们的工作、学历和技能以及对雇主的要求数字化,就会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人类各种经济元素变化的趋势。

如果你是一个大四学生,完全有理由去LinkedIn上瞅瞅你的学长学姐现在在干嘛,哪些行业、哪类职位在热招。若你因此设定了某些具体的职业目标,还可以通过LinkedIn上对应的职业用户的资料了解与之匹配的职业技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得益于平台上全面而真实的职场数据,LinkedIn成为了一家“数据报告公司”。其发布的《2014中国职场发展满意度报告》《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等被作为新闻内容本身传播甚广。

领英中国商务分析及战略总监王昱尧告诉《时间线》记者:“我们会根据自己平台的特色以及用户的需求来制作职场报告。比如媒体和用户特别关心的跳槽报告、总监晋升报告,用户会把自己每一段工作经历写在领英上,我们知道他们多少年跳一次槽,也知道他们每一次职位变更,这使得我们能非常方便地通过数据去挖掘用户每一份工作的变化,转化为报告给职场人士作参考。”嗯,倘若这张全球“经济图谱”得以完善,你就很难预测其最终影响,是帮助劳动力市场流通更为顺畅?还是降低潜在失业率?经济世界变幻莫测,谁知道呢。

不过可以肯定,一切尚需时间,职业社交绝对是个比拼耐心与韧性的行当。最好耐得住寂寞。

猜你喜欢

领英无趣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生活趣味
皮质褶皱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你有趣,世界才有趣
世界
微软262亿美元收购领英
决不做一个无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