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识和注意事项
2015-07-15一帆
一帆
白领小王因不慎滑倒致腰部不适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没有发现明显疾病,但他通过网络了解后坚持要求做腰椎CT检查,结果报告提示腰椎间盘膨出,小王认为医生误诊,要求医生给予合理解释。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解存在误区,应正确区分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实,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影像学上的描述,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做出诊断。下面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识作一些简要介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纤维环、髓核等形成突出物,向椎间盘后、外等方向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马尾神经),引起以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最早于1934年由Mixterher和Barr提出。从国内外流行病分析来看,其发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绝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腰突症患者约占腰腿痛门诊的15%~20%,其多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长期伏案工作者、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及寒冷环境者发病率较高。
腰突症的病因
近年来腰突症的病因研究较多,包括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椎间盘退变、遗传因素、发育不良,以及慢性劳损的积累、急性暴力损伤等。常见的诱发因素主要有: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突然负重,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职业因素,如长期开车、久坐者,易诱发椎间盘突出。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椎间盘退变、变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过度的不良机械负荷或创伤作用,引起纤维环破裂,继而发生髓核突出。椎间盘突出继发的免疫反应及炎症刺激可能又加剧椎间盘突出的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症状
腰部疼痛:多有数周或数月的腰痛史,或有反复腰痛发作史;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休息后症状减轻,咳嗽、喷嚏或排便时可使疼痛加剧。
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疼痛常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
腰部活动障碍:腰部活动尤以后伸障碍为明显。
脊柱侧弯:部分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
腰突症的治疗及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是腰突症的首选治疗,大部分初发的腰突症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传统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绝对卧床休息,辅以牵引、推拿理疗等治疗。由于过久卧床可能导致腰背肌的萎缩,从而加重腰椎不稳,目前的观念更倾向于急性期适当卧床休息,症状初步缓解后逐渐开始腰背肌锻炼。腰背肌锻炼主要包括快步走路、游泳等户外运动,也可做平板支撑、燕飞等室内锻炼来加强腰背肌。牵引治疗目前主要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推拿理疗则主要通过缓解腰背肌痉挛来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正规的推拿科进行治疗,不正规的暴力推拿按摩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相对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有其严格的适应证,手术指征包括:症状持续,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但无明显缓解;出现马尾神经症状;椎管造影、CT或MRI证实为全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根据不同的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均可通过微创手术方法获得满意疗效。
腰突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腰部外伤和积累劳损。因此通过锻炼,骨骼和腰背肌就会坚强有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腰椎。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步行、游泳、平板支撑等都可达到良好的效果。预防腰突症的发生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尤其是因工作性质需要半弯腰的劳动者,可在工作时保持下腰部伸直,两足分开与肩平行,从而减少弯腰的时间与幅度。弯腰搬重物时应先伸腰部,然后屈髋下蹲,再用力伸直髋、膝关节,挺腰将重物搬起。
腰突症的鉴别诊断
很多疾病都以腰痛或腿痛为主要表现,因而容易与腰突症混淆。比较常见的有,腰肌劳损和腰扭伤,均表现为腰部疼痛,前者病程较长,后者病程短,但是一般均有劳累、受伤史,且症状局限于腰部,不会产生腿部放射痛。其他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还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椎弓根峡部不连和脊椎滑脱症、腰椎结核或肿瘤。梨状肌综合征会产生坐骨神经痛,与腰突症症状类似,但是梨状肌综合征一般腰部症状不明显,且梨状肌处有明显压痛。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帮助鉴别两者。总而言之,细致的查体是鉴别诊断的关键,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