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和谐建构
2015-07-14尹刘宝
尹刘宝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切实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导”与“学”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自主探究 和谐建构 试学 探学 活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该是“导”与“学”的统一。教师要注重因材施学,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诱导试学、引导探学以及开导活学,同时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导”与“学”和谐建构,以求共生。
一、因材施学,凸显探究的价值
“先学后教”是近年来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践行较多的理念,近来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认识有些偏颇,滥用自主探究活动。因材施学,凸显自主探究的价值,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一些具有知识基础、思考含量和应用价值的内容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自主探究的和谐建构的价值。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非常适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真正内化所学知识。
二、诱导试学,处理试学的障碍
布鲁纳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与欲望,这种欲望与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试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应该对这些障碍及时掌控并调整探究策略,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和谐建构导航。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转化”时,先让学生猜测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试学。教师仅站在讲台前等候学生的试学成果。有想法的学生寥寥无几。评课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试学时教师应在学生中间巡查,发现试学障碍,可以进行问题式导学:你能把两个图形剪一剪、移一移,再比较吗?或是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通过这样递进的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在试学时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课堂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引导探学,演绎探究的精彩
很多教师不愿意在自己的公开课上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原因主要有:耽误时间,课堂沉闷,课堂不易出彩。其实不然,一节好的探究课往往会看点多、有深度、有生成等等。因此在引导学生探学的过程中“收放和谐”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要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介入,精讲点拨、归纳和示范,促进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生成。这是实现自主探究活动和谐建构的关键。
如,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材给出了4个问题:①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吗?③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这几个问题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算难,很多学生都能有正确的答案。怎样才能用更多、更合理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才是关键,这时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才可以使学生实现思维的碰撞,才能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达到处处有彩。
四、开导活学,促进探究的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特点,设法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找准生长点、延伸点、契入点,适时、开放、灵活、有梯度地设计探究内容,开放导学,拓展自主探究思维空间,促进探究的有效提升。
如“分类计数”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开导活学的内容:将图中边长分别为3和4的正方体的表面刷上红色的漆,再将其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探求满足下面条件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教师可根据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边长为3、4、5、6的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有红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边长为4的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有红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3)分析上面问题的求解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有的教师在组织上面的问题后就戛然而止,其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继续引导探究,促进思维探究的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和谐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共生。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