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千年事

2015-07-14

环球人物 2015年9期
关键词:达摩禅宗法师

“天下武功出少林。”33年前那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少林寺》,一开场就给少林寺定了位。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一提起少林寺,就会想到功夫。鲜有人知道,千年少林能在佛门中享有不衰的地位,是因为它禅宗祖庭的身份。

禅起源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晚年即将涅槃时,到灵鹫山上为众人说法。法会上,佛祖没有开口,只是拈起一朵花,而后意态安详,沉默无语。与会者都不解其意,面面相觑,只有佛祖的大弟子迦叶(音同摄)尊者心领神会,破颜微微一笑。于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个根本大法,今天就付与迦叶,希望你好好护持,使之流传下去”。这就是禅的起源。

从迦叶开始,禅在印度秘传了28代,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宗派。“这是因为禅不符合印度人的习惯。他们喜欢苦行、思辩和神通,重形式。而禅不重视宗教形式,一个眼神,捻一朵花,就开悟了。所以禅在印度几乎没人接受。”明影法师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明影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2001年在河北柏林禅寺正式剃度,现在是河北佛学院副院长、湖南药山寺住持。

禅宗二十八祖达摩相传是一位王子,为了护国而出家。明影说:“我在印度朝圣的路上听说,达摩出家之前,就经常做梦来中国。师父告诉他:‘震旦(中国)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意思是中国虽然适合禅宗发展,但你传法也会历经坎坷。”

达摩到达中国时,正值南北朝的乱世,但南朝的佛教盛极一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当时崇佛的写照。达摩从广州登陆,先到了南朝都城金陵,晋见了梁武帝。梁武帝虽然笃信佛教,但与达摩话不投机。于是,达摩离开皇宫,走到长江边,只见江水滔滔,无船可渡,他就在岸边折了一枝芦苇,投入江中,随后踏上芦苇,飘然过江。

达摩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此庙建成只有二三十年。公元495年,北朝的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敕建此庙,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当时,少林寺僧人也不认同达摩的禅法。达摩独自一人,隐居在山上一个高约3米、深约5米的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鸟儿能在他的肩上筑巢,蜘蛛能在他的手上结网,这一坐就是9年。

明影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面壁九年’是不是天天在那里面壁?我觉得不是。达摩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风是动的,墙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真心是不动的。所以,‘面壁九年’的真谛是达摩祖师9年禅心不动。”

9年后,达摩等来了愿意拜他为师的僧人神光。那一年冬天下着很大的雪,神光跪在洞外求法,直至雪已齐腰。达摩说:“白雪齐腰算不了什么,必须红雪齐腰才可以。”于是神光拔刀自断左臂,鲜血顿时染红白雪。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说:“吾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既觅不可得,与汝安心竟。”神光闻言,当下大悟。达摩收神光為弟子,赐名慧可,并将衣钵传给他。慧可是中国禅宗的二祖。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由此而来。

“达摩祖师之后,禅宗最有影响的是慧能大师。”明影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慧能本是广东一个出身微贱、没有文化的砍柴人。22岁时,他在旅店听到有人读《金刚经》,便步行到湖北黄梅拜见五祖弘忍。五祖问他:“你不远千里而来,是求什么?”慧能说:“别无所求,只求作佛。”此语一出,举座皆惊。五祖又问:“你出生于南方边地,怎么敢求作佛呢?”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五祖心中暗喜,便留下他,让他到后院打杂。

几个月后,五祖让弟子们写一首偈子(音同继,指佛经中的唱颂词),汇报修行智慧。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到后,也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后大喜,当夜就将衣钵传于慧能,慧能成为禅宗六祖。

十余年后,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风吹幡动,他听见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二人争执不下。这时慧能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法性寺的印宗法师听闻,当即为他剃度,完成出家仪式,并请其正式开坛说法。

“禅宗在慧能大师这里,彻底完成了中国化。”明影说,“达摩祖师是印度人,他当然有印度人的文化习惯,慧能大师摈弃了这些,倡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简便修行方法。慧能的三传弟子百丈禅师还一改印度僧侣靠施舍度日的习惯,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这让禅得到了各阶层的好感,禅宗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

相传达摩曾用“一花开五叶”预言过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后来禅宗果然发展出五家宗派。慧能门下的怀让、行思二人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分别在湖南南岳衡山和江西青原山传法。南岳门下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明影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五家宗派出现前,禅宗的风格是极活泼的,没有定法。五家宗派就相当于5种教育模式,不同风格的祖师建立起不同的模式,不同性格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宗派。你是秀才风格,就去曹洞宗;是将军风格,就去临济宗;定慧圆融的,就去沩仰宗;文采飞扬的,就去法眼宗;智慧猛利的,就去云门宗。”

宋朝以后,盛行于世的只有临济、曹洞两宗。

所谓“秀才风格”,就是指曹洞宗禅风绵密。它由唐朝人良价和弟子本寂创立。

本寂在江西曹山讲佛法时,门人众多。山下有一个钟陵大王仰慕本寂,两次遣使者请他到府上去,均被本寂拒绝。第三次,钟陵大王告诉使者:“此番若不见曹山大师前来,你休想活命!”使者只好跪在本寂座前哭诉:“大师慈悲,救度一切。大师此番若然不赴王命,弟子满门便成灰粉!”本寂扶起他,说:“你不要担心,我写一首古人的偈语给你带回去,就能保你的命。”这偈语是:“摧残枯木倚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郢(音同影)人那更苦追寻。”庄子曾用“郢人”比喻知己,本寂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别再找我”。钟陵大王明白了:“弟子今生无缘拜见曹山。”

曹洞宗在元朝远播日本。那时,少林寺也成为该宗派有影响力的寺院之一,这要归功于禅师福裕。福裕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入主少林寺,目睹佛殿被战火摧残的样子,立志重振。他鼎力宣讲佛法,广收门徒。据说,一次忽必烈诏天下名僧汇集于元大都,福裕的弟子就占了其中1/3。福裕也被誉为少林“中兴之祖”。

福裕还大力发展以武修禅的方法,少林僧徒云集在钟鼓楼,演武礼佛。明朝倭寇侵扰沿海时,少林僧人至少6次被朝廷征召,参与抗倭,立下战功;民国军阀混战时,恒林禅师被举荐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率众与土匪作战,保一方百姓平安,被当地政府称为“少林活佛”。

除曹洞宗外,另一支发展较好的是临济宗。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义玄禅师,他师从希运禅师。希运生活于唐朝中后期,其禅风峻烈,凡是向他求法的人,入门之前必遭当头一棒,能对棒击领悟者,方纳为弟子。义玄曾三度向希运求问禅义,三度被希运当头棒打,不得不离开,后经大愚禅师指点,又返回希运门下。义玄创立临济宗后,沿用了当头一棒的做法,传法时还伴之一声大喝,成语“当头棒喝”由此而来。明清时期,临济宗的发展势头超过了曹洞宗,故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

但明清两代,整个禅宗的盛世已过,彻悟的禅师不再多见。民国时期,虚云、来果和太虚是3位佛教界公认的开悟的禅师。其中虚云禅师传承临济宗和曹洞宗,又遥承了早已断流的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脉,承前启后,为禅宗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如何拥抱现代生活

禅宗已走过千年曲折。如今,佛教很热,禅也很热,禅宗应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和修学禅宗的明影法师分别给出了答案。

《环球人物》:我们知道,中国的佛教有八大宗派,有人用一句偈语概括为:“密(宗)富禅(宗)穷方便净(土宗),唯识耐烦(法相宗)嘉祥空(法性宗)。传统华严(宗)修身律(宗),义理组织天台宗。”这里概括的禅宗特点准确吗?

学诚法师:禅宗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形成于隋唐,各有特点。但其他诸宗自唐武宗灭法后元气大伤,唯有禅宗长久兴盛,这与禅宗本土化最彻底有很大关系。

明影法师:和其他宗派相比,禅宗不重理论学习,不重宗教仪轨,而是讲究顿悟,简单直接,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在最重要的问题上,行的是“鸟道玄路”,好比小鸟飞上山的路径,是最快捷的。

《环球人物》:但中国本土的布衣百姓只是拜佛,很少修禅,修禅的大多是知识分子。

学诚法师:历史上很多文人学士都喜好修禅宗。唐朝的王维、北宋的苏轼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宋代的《五灯会元》里记载了很多文人学士与禅僧互动的故事。修禅可以帮助知识分子从现实的荣辱中超越出来,同时也能启发知识分子的独创精神。

明影法师: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做两件事——读书和做官。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但他们从四书五经里学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修心的智慧。那么禅作为最透彻、最锐利的智慧,自然为士大夫所追逐。

《环球人物》:除了让士大夫追逐,修禅能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吗?

明影法师:六祖说过,“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意思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跟佛是一样的,本来就是圆满、智慧、自由、清净的,只要认识了它,就成佛了。那么普通人怎么修呢?“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你只要不断观察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问题,就是在修行。“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你本来就有智慧,只是被你的毛病掩盖了,改掉毛病,智慧就打开了。

《环球人物》:禅院影响现代生活,也被现代生活干扰,有些禅院成了景点,怎么办?

明影法师:旅游一方面影响寺院清净,可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平台。一座寺庙若是个好地方,有文化,能净化人心,自然会有人来,那就让这一切自然发生,而不用人为打造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和创造经济利益不是寺院核心价值,寺院的核心价值是修道,是传承智慧传统,同时安慰社会人心,让劳动者在这里得到休息,獲得精神支持。

《环球人物》:禅宗应该走出中国,到国外去发展吗?

明影法师:应该走出去,对禅的热爱是全球性的。但我国佛教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断,从1982年恢复宗教政策到现在,也刚刚30余年。很多寺院的教育、修行传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在探索中。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固本,此时向外传播,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我们目前还是应该以恢复自己的教育传统为本,再由内及外发展。

学诚法师:禅宗历史上对东亚各国的佛教,乃至历史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上世纪60年代至今,禅宗也已在西方国家蓬勃兴起。未来,中国佛教走出国门,充分发挥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可成为落实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点。

猜你喜欢

达摩禅宗法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灵 山
达摩克利斯之剑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法师削皮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