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教材改革初探
2015-07-14贾媛媛
贾媛媛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美学原理教材在内容上的一些缺陷和错误,提出了对美学原理教材进行改革的建议,主张美学原理教材的编撰要采用新的思想范式、要与美学史、哲学史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美学原理;实践美学;教材改革;思想范式
当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美学原理教材基本是按照王朝闻等在1981年出版的《美学概论》的体系模式编写的。这一时期,人们的美学观念深受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影响,那次美学大讨论以探讨美的本质为核心内容,并最终形成了四个美学学派,即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其中,李泽厚的客观社会派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美学体系,李泽厚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存在于事物的客观社会属性之中,李泽厚的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在美学大讨论中逐渐取得优势,到了70、80年代,蒋孔阳、马奇、刘纲纪等人纷纷用马克思的实践观来阐释美的本质问题,最终形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美学——实践美学。王朝闻的《美学概论》就是以实践美学的观点来建构理论体系并探索美学问题的。在他之后,蔡仪的《美学原理提纲》,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刘叔成等人的《美学基本原理》,黄海澄的《美学原理》以及全国十一所民族院校编写组的《美学十讲》等等都是按照这种体系模式编写的。
一、国内高校美学原理教材的主要内容
当前国内高校流行的美学原理教材基本都是以实践美学的观点为基础来解决美和艺术问题的。这些教材的突出特点是:
首先,将美的本质作为美学学科的最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它是解决美学领域其他问题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将美学史上所有关于美的观点用主观派、客观派、主客统一派来进行归类,最后指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才能最终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提出美来源于社会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实践美学观点。
第二,在美感问题上,强调美感必须通过当时的审美观照获得。虽然这些教材认为美感的特征是功利性与超功利的统一,但功利性是存在于原始社会美的发生起源上,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主体用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审美态度来对待审美对象,才能获得美感。在对审美心理的处理上,提出了审美直觉与理性思维的不同,将审美心理划分为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基本要素。
第三,在美的种类问题上,将美的存在类型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将美的范畴确定为优美与崇高、悲剧和喜剧等,对于形式美具体属于哪种存在类型没有具体分析,对现代西方美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审美范畴也语焉不详。
第四,在艺术问题上,主要强调了艺术的审美特质,即艺术具有审美愉悦性。要想在艺术中获得审美愉悦,审美主体需要具备审美需要、审美修养和审美兴趣,艺术品必须具备美的素质,即无功利性或超功利性。强调任何艺术都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产物,是体现了时代的阶级意识和审美水平。
从这些教材的观点来说,它们都坚持了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并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构造整个美学体系,体现了观点的一致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但在内容方面,还有许多美学理论的空白,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也有许多错误需要纠正。
二、国内高校美学原理教材的主要缺陷
第一,以实践美学为基础建构美学原理确实使教材的写作体例保持了一贯性。但如果实践美学可以作为美学原理的理论基础,那么其他的美学流派一样可以作为美学原理的写作基础,我们完全可以以后实践美学的许多流派的美学思想为基础重新编撰美学原理。美学原理作为一本教材主要是阐释美学史的主要美学问题以及不同时代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如果以某一流派的美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势必会因带有某种主观性而曲解真正的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美学本身也有重大的理论缺陷,后实践美学对它的批判言之凿凿,把一种还带有争议的美学理论作为美学原理的基础,其理论的阐释效力就很值得商榷了。
第二,当前的美学原理教材主要关注西方现代美学之前,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想,而对中国美学思想、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以及当代审美文化方面涉及较少。关注点的过分集中使教材的内容有明显的偏颇,如探讨美的问题时总是从美的本质入手,并对其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区分,这种方式明显受到西方古典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并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作为基本的立论基础。探讨美感的时候突出强调美感活动的无功利性,这种观点是对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但在现代美学中,审美的无功利性已被美学家们深入地批判,同时,说美感是无功利的也不符合现代美学的实际。此外,国内高校的美学原理教材普遍按照主客二分的范式编写,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西方哲学的影响,也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学术环境所致。
第三,由于美学原理用固定的模式编写,因而造成了对美学思想的生搬硬套,导致了对许多美学观点理解上的错误。在高校学生使用的美学原理这些教材中,这样的错误可以信手拈来,如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将休谟的美学观确定为主观派,因为休谟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主观心灵的产物。而伯克却因指出了引起主体心理愉悦的事物所具有的形式方面的特征而被确定为客观派。事实上,休谟和伯克都是英国经验论美学的代表,他们对美的理解都是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他们美学观的犹疑,休谟并没有否认审美对象是产生美的客观条件,伯克虽然说了美的客观性质,但他只不过说这些性质会使主体产生审美愉悦罢了,审美仍然要向主观心理去寻找。另外,将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与苏格拉底的“美是效用”的观点统统置于主客统一派也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三、关于美学原理教材改革的建议
鉴于国内高校所使用的美学原理教材的主要缺陷,对美学原理的教材改革势在必行,这里尝试对教材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尝试以新的思想范式来编撰美学原理。国内高校的美学原理教材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的理论视野限制了他们的问题意识。随着国外美学理论的不断引入,当代学者的理论视野不断开阔,思想意识不断深入,学术范式也不断更新,开始尝试以新的范式来重新编写美学原理。如朱立元的《美学》尝试在生存论的立场下重新写作美学原理,张法的《美学导论》尝试在主客统一的思维范式下编撰美学原理,但从根本上说,二者并没有脱离实践美学,是在支持实践美学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新的理解。美学原理要想成为对美学史的问题和知识加以客观介绍的引导性教材,必须改变实践美学的思维范式,以新的范式重新思考美学问题。
其次,要将美学原理与美学史、哲学史充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来说,美学原理是以构建问题和理论抽象的方式对美学史的相关思想进行介绍和阐释,因此,对美学史上相关资料的掌握尤其重要。而每一个时代的美学家提出和解决具体的美学问题时,又与其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必须要深入研究美学史才能具体地把握美学问题,并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同时,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美学史是哲学史的一部分,因此,哲学思想的深度也直接影响美学原理的写作。
最后,要将美学原理与当代美学前沿结合起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学原理教材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对当代审美文化问题的忽略。美学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确定性知识,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新问题的提出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美学原理要紧跟时代脉搏,与当代具体的审美文化结合起来,在实践层面开拓美学理论的意义。
参考资料: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