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风格差异视角下的教学匹配策略探析

2015-07-14张照娟

亚太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习风格应对策略

张照娟

摘  要: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习风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策略的匹配,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本文分析了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学生学习风格关注缺失的缘由进行了归因分析,明确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匹配,才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优化、最大化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风格;归因分析;应对策略

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自美国西伦(H.Thelen)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风格”概念以来,西方各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的研究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近几十年来,对“学习风格”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并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因材施教和教学革新的重要突破口。

一、课堂点击:教学现状扫描与师生的心声

1.课堂教学现状扫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大多数老师在要教学质量要成绩的统一指挥棒下,用统一的教材和教法,按相同的教学策略进行一刀切的教学,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班里优秀生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后进生在吃力的追赶,甚至劳无所获。

2.来自师生的心声。学生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而教师往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忽视了这种多样性,认为和自己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相匹配的便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差学生,由此,对好学生多了更多的期望和鼓励,而对差学生就少了搭理与关注,这自然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自我期望。久而久之,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导致恶性循环。

二、归因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差异关注缺失的缘由

1.教师在意识上的“薄弱”。由于对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特征的理解不够,许多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以自己的思考习惯指导学生,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反思。

2.教师在认知上的“偏向”。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只是一味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对数学课堂教学要匹配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的要求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少的可怜,体现的也足。

3.教师在能力上的“不足”。有的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弱,理论水平比较低,实践能力也不够高,再加上他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很少,因此他们合理设计匹配不同学习风格的数学教学经验积累很少,造成有效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

4.教师教育理论的“缺失”。虽然老师们都意识到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但对于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具备怎样的针对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感到迷茫,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相关教育理论缺失。

5.外在教育环境的“忽视”。学校教学条件的影响及社会、家长、学校领导的教育意识的忽视等,都影响了对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

三、聚焦课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应对策略

1.正确看待师生风格,形成正确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意识,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学习风格既发挥自己学习风格中的优势,也弥补自己学习风格中的劣势,做到“扬长补短”。

2.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在掌握学生的学习风格后,教师应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按照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等,设计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对全体学生有统一目标,又有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个体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和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教学环节实施,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关注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需要,依据差异适时进行调整,可以是教师的适时调整,也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适时调整,让他们主动适应不匹配的教学方式。

4.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形成了他们学习上的差异性,也反映出各不相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场依存性学生、触觉型、冲动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方法。场独立性、沉思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标准去观察、判断,同时善于分析、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对分析的事物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详细的辨别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并作出自我调节。

5.作业布置形式,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在数学作业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科间融合,把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校内外沟通,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6.教学评价形式,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教师要采用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进步与发展。在学习评价上,应当实施不同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方法。学习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而非教师的“专利”,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生自己等的共同体。学习的评价可以是连续的,不一定仅仅限于某一个时间点。

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教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一名学生也都有自己偏向的学习风格,这种风格源于教学者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定型化、习惯化。学习风格的出现就是为了强调“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这种差异,尊重每一个独特个体的价值,从而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优化、最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顶良.“论学习风格及其研究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南巷小学)

猜你喜欢

学习风格应对策略
学习风格对大学计算机课程MOOC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