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7-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于立格 (河北省巨鹿县育英小学 055250)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也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教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
语文 创新 培养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学语文课堂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教学模式更偏向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多以教师的讲解和传授为主,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训练和模仿,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就是一个没有思维的容器,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诚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力,不敢想象,不敢质疑,他们认为书本和教师就是权威,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互动,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要鼓励和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大胆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想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它建立在事情的内在逻辑必然性基础之上,并能通过各种方式被证实。学生通过想象可以突破知识的局限性,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勇于打破常规,激发并尊重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预见到可能的后果,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进行证实。实践表明,这样做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比去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语文学习同样如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极易产生困惑和探索的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提出疑问的动力。然而,由于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养成了善于服从的习惯,他们不敢去质疑,不善于质疑。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有创新能力?他们怎么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重视起来,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独立思考了,这其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火花,而思维的火花一旦被点燃,便有了由质疑到解疑的学习过程。
此外,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一要善于置疑,讲究设问的艺术。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在有联系性的事物之间通过对比设疑;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追根溯源中设疑;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热点话题设疑;在学生容易出现误解的地方设疑。二要善于激疑,注意提问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形成冲突,诱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三要善于释疑,做到适时、适度释疑。适时,就是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留出思考的空间,不能马上回答,更不能否定学生的质疑,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等学生思考完成后,再解答或者让其他学生去解疑;适度,指的是对问题的解答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要给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不能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继续探究。第四,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善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能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捕捉疑点。
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集智取长
一个人具有创造力,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开拓精神以外,还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善于与别人沟通、合作的精神。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启迪,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讨论和研究,使他们在知识上彼此补充,彼此借鉴,达到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此,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契机,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1]安连锁.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2(2).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贾元华.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
(责编 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