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7-14
关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敖 璐 (河北省秦皇岛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066000)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课题。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就是优化课堂结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思路和操作模式。
结构 优化 模式
众所周知,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多少知识并不重要,而学会如何寻找和获取知识更有意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此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促进、协调和补偿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放矢,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鼓励式教学
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习有困难、成绩上不去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成绩不及其他学生,往往被教师列入“后进生”行列。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教师深入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不亚于正常发展的学生,如果正确引导,其冲力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怎样使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他们,正确引导他们。“鼓励教育使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得到重复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差生”的求知欲不亚于优等生,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其实,他们有内在的竞争因子,教师只要稍加努力,哪怕只要说一句鼓励的话也会使他们振奋精神。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要责备,而要找到其某些长处夸奖几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他们因没有正确回答问题而产生的恐惧和害羞心理,如“虽然回答不全面,但你能够主动地举手,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这样一来,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让成绩差的学生有一个亮相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处处感到教师的关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跳出自卑的圈子。鼓励教育具有普遍意义,每位教师都可以尝试。
二、兴趣引导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说:“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 陈旧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和情感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偿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营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语文课的主要载体是课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情”和“理”,它是语文的魅力之一。教师要发掘课文的“情,”让“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课文还有无穷的“趣”,这是语文的又一魅力。课文内容的新颖,情节的曲折,构思的巧妙,描写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准确、诙谐幽默等,都是语文课文的“趣”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既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又要挖掘课文中内涵丰富的部分,为学生创设发挥想象的情境。如将课本上的小说、寓言、童话故事等改编成剧本,经学生课下排练后,语文课上展示;散文等其他体裁还可采用“直观演示、语言渲染”方式;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投影、配乐、录象、实物等手段,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缩短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准学生的心里脉搏,想方设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心理优势”。
三、把握课堂节奏
把握课堂节奏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应该优化整个课堂的结构,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学生的情绪张驰有度。学生长时间听课往往形成一种疲倦感,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调控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一般说来,重点要突出,学生精力要高度集中,次要问题轻轻掠过,简洁明快,难易深浅适度;课堂起承转合,有引入、新授、突破、练习、总结;组织教学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在整堂课上,学生的口、手和脑要并用,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间,动静结合,节奏分明,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鼓励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不可缺少的纽带,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提问要有启发性,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氛围。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要使教学由权威的教授变成平等的对话交流,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对每个学生平等对待,要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主动质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创造性,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此外,教师还要深入钻研选准“问点”,在课文关键处设疑,在思路堵塞处设疑,在似乎无疑处设疑,同时注意问题的难易度和问题的质量及数量。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有时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乃至数、理、化、生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联系。
总之,教师要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组织灵活、开放、多样的课堂,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责编 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