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有效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

2015-07-14

学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读书课文文章

指导有效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

禹昕晖 (广西资源县第二小学 54140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在阅读以后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展开探究。

有效阅读 指导策略 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是一个读、思结合的过程,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理解,从阅读中感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有效阅读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方式,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通过有效阅读这一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导有效阅读的基础

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国际阅读协会也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可见,只有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并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小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特殊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特别强,他们渴望自己长大成人,渴望了解身边的一切,渴望探究知识奥秘。但他们整天被教师布置的作业所累,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感悟到阅读的快乐,何谈提升语文能力。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具体如下。

(一)指导学生认真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或朗读能手等活动,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抓住文中的“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带领他们一起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但学生却是一个调子,句子的感情完全没有读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说道:“同学们,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朗读会觉得热情吗?”接着,我用欢快、轻松的语气示范朗读这段话,并要求学生再读。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又开始认真地朗读起来。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还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使朗读达到了高潮。

(二)引领学生读出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多读,读出文章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不仅能理解句子意思,更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以读促思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组织学生听读、跟读、自由读、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然后,我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然后再放录音,让学生轻声跟读几遍,再大声诵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我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师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思考后纷纷提问:“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象?”“是谁称的象?”“最后称出来了吗?”这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其中“为什么称象”“是谁称的象”等问题学生都能够自己解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恰当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阅读的法宝

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坚持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阅读还应有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不能想起什么读什么;阅读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养成做笔记、摘要、提要或加评语、写感想的好习惯。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注意阅读卫生,即注意保护视力和用脑劳逸结合。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实践,阅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有效阅读做到“三会”

第一,阅读之前要会先看标题。一篇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标题,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先要学会读标题,看着标题进行思考,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是说明文,那么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事物或事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将采取什么说明顺序和什么说明方法。是记叙文,我们可以推想文章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和生活遭遇,文章情节是怎样发展的。这样,能够为学生的阅读营造思维推断的气氛,也能让学生将文章安排与自己的推测预料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阅读之中要会抓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总有关键词句和精彩的描写。读到这些语句时,学生要动笔进行勾画和圈点,或者是将这些词句摘录下来,以便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在读这些词句时,教师应让他们多角度联系,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中心,分析人物性格。

第三,阅读之后要会举一反三。学生读完后还应该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思路展开联想,给文章的故事安排一个新的结局,或顺着文章的思路继续想下去,另编一个新故事。这样的举一反三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有效阅读重视“四读”

第一,有效地进行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感情读出语言的节奏、轻重、语调、快慢,体会出雅俗、文野、庄谐、工拙等韵味,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

第二,快速地进行默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阅读时,先进行朗读,然后进行默读。第一遍慢读,把不认识的生字词勾下来,将大意读懂,完成预习练习;第二遍稍快,把文字在一定的时间内摄入大脑,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三遍稍快一点,读后想一想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三,仔细地进行研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画、画中寓情的语句,细细品读,体会情感。在研读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初读、精读,还是研读、细品,都要抓住重点句段进行阅读,把文中的意思反映在头脑中,经过大脑过滤后,再用自己的书面语言、有声语言传达出来。如果学生能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练习,那么其自身的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就会慢慢提高,就能感受到阅读并不难。有了成功的体验后,学生才能对阅读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阅读大量书籍,语感才会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第四,准确地进行精读。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读书也不少,可就是阅读能力不强,这是为什么呢?”我深思了其中的原因,发现主要是学生阅读不得要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情节。因此,指导学生精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此外,因为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所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际。只有让学生准确地精读课文,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到其中的人文性,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三)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使阅读具有针对性

教材是一把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根据课文进行适当的扩充阅读,能把学生引进书的殿堂,领略课文之外的精彩。例如,学生学了描写伟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后,教师可给学生推荐《少年周恩来》一书;学了《蟋蟀的住宅》后,给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在大量的扩充阅读基础上,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被大家共同认可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推荐经典书籍让其诵读,如《论语》《增广贤文》《弟子规》《中华上下五千年》《唐诗宋词》《成语故事》《伊索寓言》等。经过这些经典的浸润,学生陶冶了性情,加深了文学底蕴。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现在,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犹如温柔的春风徐徐吹到了学生的身边。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曹文轩的《草房子》、沈石溪的《斑羚飞度》、美国怀特的《精灵鼠小弟》、日本椋鸠十的《动物小说》等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外,还可以实践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落实有效阅读的保证

文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来进行阅读。例如,在《中彩那天》中有这样一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文中“一大笔财富”小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其深刻含义。又如,《桂林山水》中“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突出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总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是适合自己阅读的资料,哪怕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都要去读。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把自己在电视中、书籍中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出他们对故事的看法,将报纸上的新闻传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阅读,让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广泛阅读。

四、读写结合是拓展有效阅读的归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充分说明读书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在写作中就会运用这些表达方法和鲜活的语言。同时,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会对阅读中积累的语言进行再度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分述部分的句式也充满了变化,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了仿写。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笑呀笑呀,笑红了脸。她把金黄色给了玉米,金黄的玉米粒粒饱满,像个大肚娃娃。月季公主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玫瑰红、粉白、浅黄……美丽的月季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段仿写虽然与原文相比变动不大,但通过读写结合,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原文中的构段方式及句式特点,理解了原文中“频频点头”等词语的意思。相信只要有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再加上适度的读写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1]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北方文学,2010(2).

[2]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3]牟作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4(7).

(责编 张文娟)

猜你喜欢

读书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