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推动数学课程改革
2015-07-1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推动数学课程改革
李建芳 (河北省巨鹿县第二中学 055250)
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当前,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已逐渐走进学校课堂。实际上,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 创新精神 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不仅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创新。所谓创新的教学手段是指教师要变更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认为讲清楚、讲明白就可以了,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课上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实践,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在新授课、训练课还是复习课上,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在学法上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答疑解惑,使学生学得灵活、积极、主动。所以,新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教学中,拿在教师手中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如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极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通过现代教育手段,把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效果更佳。比如,讲授立体几何时,学生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肯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在平面上画出立体图形会产生视角障碍,很难把握全局。但多媒体技术能够演示图形的生成与演变过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把复杂的图形拆分成简单明了的图形,使立体图形在平面中形成动态变化,让学生可以从不一样的视角、通过不一样的方法去观察与感悟图形里各组成部分间的位置联系、度量联系及图形自身存在的特性。
3.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找到问题、主动解决,应积极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在学习中体现出的差别,让学生觉得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严厉的,即使回答错误也不会被教师批评,更不会有被其他同学取笑,能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创新,勇敢地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我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是适宜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换句话说便是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这种课堂才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创造力是与兴趣分不开的。对数学拥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更喜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更喜欢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更喜欢寻找恰当的解决办法,这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数学成绩。
1.通过让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就能得出答案。问题要难易适中,是学生渴望解决的。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关注,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及欲望。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去解答,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2.适当满足学生好胜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均有好胜心,假如在学习中经常受挫,就可能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帮助的。例如,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可开展几何图形设计竞赛、数学笑话沙龙、逻辑推理案例设计等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发扬他们不同的长处,使他们在活动里充分表现自我,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最恰当的方法便是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针对此类数学问题展开探究,可以提高创新能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使课堂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率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率领学生积极参与某些和数学问题有关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采用自主协作的方法处理数学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按部就班,打持久战,积累经验教训。只有如此,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责编 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