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2015-07-14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林 仪 (福建省闽侯县第一中学 350100)
生活化教育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育理念。何为生活化,其基础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是当今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究。
高中政治课堂 生活化教学应用分析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高中政治课程,更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从整体出发,能更好地认识、了解社会,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高中政治课堂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述课本知识为主,往往都是照本宣科,很少将一些生活化的理念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单调,缺乏学习的乐趣,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文提出将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理念。生活主要指人日常的活动,它与人的需要、情感、经历等息息相关,然而生活是我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学生日常所学源于生活,同时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只有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意义。政治课堂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把政治的课程与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做到真正将课上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政治课堂的生活化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将日常生活课堂化,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做到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将教学中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其次,要做到学习主体生活化。学生是政治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政治课堂的教学活动,也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机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得到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在教学的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再次,做到理想的生活与现实的统一。学生应正确处理好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最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二、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此,将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有着足够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课程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它是日常生活最为真实的体现。许多政治现象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的现象为政治课堂的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而这个过程就是要不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高中生是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维,愿意独立地寻求事物的本质与和规律,有独立的想法。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将生活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独立的平台,有助于塑造高中生的良好的人格。
三、实现高中政治课堂的生活化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日常政治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与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与内容,要将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政治知识,有助于将那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高中生往往面临着高考的压力,经常因为对高分的一味追求,而忽视了政治课程最本质的学习,忽视了政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不断地推进教学体制改革,让生活化的教学在政治课堂上真正实现。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高中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高中政治教学的体制。
高中政治学习可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格发展。因此,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做到大胆创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将生活化的课堂融入到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去,这也是未来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1]李德胜.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1.
[2]周春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21(1).
[3]罗文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2).
(责编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