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打造有效的化学课堂
2015-07-14
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打造有效的化学课堂
南华伟 (河北省巨鹿县第二中学 05525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与方式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着“活动性”“研究性”等新名字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依然使用着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新瓶装老酒”问题依然频频出现,课堂教学高效性依旧是急需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里出现的问题,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试着针对化学高效课堂作出些探讨。
高中化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人文性、发展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与学生素养发展的差异性。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理论的主要实施领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应把课堂大胆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开拓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价值感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更好地组织学生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素养。化学是一个注重实验的学科,大部分的化学课堂活动里,均能够设置多种多样的实验活动。如何组织实验活动呢?第一,把学生按6人一组分为学习小组,如此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这里需注意的是,每组里成员都应具有层次性,这样可以做到互相帮助。第二,每组必须恰当分工,比如实验的时候,2人是实验员,2人是观察员,2人是统计员和报告员。应该注意的是,实验员、观察员和报告员并不是固定某个人,应该轮流担任,如此就可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实验能力。第三,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设定上必须要有创新,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萃取这个内容里,课本上只设定了一个通过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的实验,但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感悟利用比较探究事物内质的方式,能够再多设定几组比较试验,如往碘的四氯化碳里加水、往碘水里加汽油等等,如此就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教材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素养。最后,当学生开展实验时,指导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应该注意的是指导并不是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马上给出答案,虽然这样在流程上能够加速进度,可是在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上并不高效,故而最恰当的方式还是进行指点,转化知识,让学生自主从已知知识中找到答案,在此类问题解决过程里必须要体现详略得当,如果不这样,也许会发生主次不分的状况。
二、扎实做好适时评定
对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的课堂适时评定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无论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它均要求教师实行课堂适时点评,如果不这样就会阻碍课堂的高效生成,更有可能陷入“无效”。课堂评定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判定、指引,更应该是鼓励、促使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针对学生的答案,不要武断地否定,更不要冷若冰霜地批评教育,因为如此的评定会大大伤害学生的主动性与自尊心,会使学生害怕回答,害怕课堂,精神很难放松,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如此一来,课堂高效性很难实现。教师应该多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你的答案已经和正确答案差不多了,再努力一些!”要尽可能发掘学生答案里的闪光点进行赞扬:“你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还要向学生竖起大拇指。如此的评定能够让学生始终对课堂都充满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里,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适时评定还能够对学生答案里的感知问题,予以适时点拨,给予改正,避免一个问题的出现而致使对整个知识体系出现混乱,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三、极力塑造学生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效果,并非看教师说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懂了多少。故而课堂教学必须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参加者、指引者,是平等关系下的首席,必须完全发扬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满堂灌、一言堂、居高临下、表情严厉、唯我独尊……如此的课堂均很难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我基于对课本的参透,设定出“清水能够成牛奶”“碳酸饮料我能做”“打败火魔我能行”“呼风唤雨小龙王”这4个部分。我依据这四个部分展开教学设定,无论哪个部分均注意联系现实、恰当安排实验、细心设计情境、努力体现和谐,让学生学得有方法,看得有趣味,做得有章法,练得有效果,真正表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练习是主线,能力是中心。再如《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课里,我独树一帜,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响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故而,上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就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了。还有《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一节,我信任学生,大胆放手;我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故而,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独立探究、互动交流,真正提高了独立意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
四、有效整合知识体系
《化学1》《化学2》是必修内容,它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认知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关键的化学概念与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化学对社会生活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相互影响。而选修内容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与将来成长的需要来选择,目的是实现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一样的学习范围、不一样的科目里加深与拓宽的学习知识。在对学生的层面需求上,不一样内容的层面要求是不一样的,是依据螺旋式设定的,来保障学生学习的持续提高。根据上述特征,在必修内容的教学里,教师要避免把某个知识挖掘得过分详细,要从以前注重细节的教学变为注重核心知识的教学,明确教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建立核心认识,确立知识体系。教师不能固守旧理念、旧习惯、旧形式开展“一步到位”式教学,从而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又浪费了时间。例如对“物质的量”教学里关于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论;“离子方程式书写”里的随着定量关系不一样而反应结果不一样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配平等知识,不用拿到必修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学习。但在选修内容的教学里,教师就必须指引学生试着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把那些平常看似琐碎的知识点串联成网,让学生在抽象、推理、归纳等应用的过程里把化学知识结构化、体系化,进而建立完备的知识结构。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观念。让我们切实走入新课程,把教育教学看成交流、协作、分享的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加入到化学的学习中,体现高效的、多向的与高质量的互动,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责编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