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5-07-14

学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生活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刘存棉 (河北省隆尧县第二实验小学 055350)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结合,把品德课与社会结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一、学校要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彻底转变观念,把品德与社会课与语文、数学课同等对待,不轻视,不挤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思品课的生活性,因为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引导他们明白“其实生活可以更好”。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回报、诚信的价值、人格的魅力,这样学生才愿意讲诚信、重人格、求合作,才会有参与的兴趣。

二、动静结合,使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冲击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并不是指教师就完全放开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这种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反而使得课堂秩序混乱不堪。素质教育仅仅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比较差,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好的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活动的理解与处理走进了误区,他们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认为让学生活动得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就体现得越充分;让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课改精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小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更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应该分配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在动中学。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学生开始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得不到锻炼,还会使课堂教学环境特别混乱。一堂好的课,应该有“动”,也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能够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三、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生活教育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相关的,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使学生掌握,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另外,生活中一些黑暗面,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明白世界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儿童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要让儿童有这种认识事物的意识。既然这门课程叫做品德与社会,也就是告诉广大的教师,课程内容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系统的书本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课程为儿童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教育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生活中有关教育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理解为让学生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教育就需要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教育作为影响儿童整个成长发展的活动,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更好地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因此,从体验生活和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出发,教育需要把儿童培养成现实生活的主体。

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分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既能够认识到好的方面,也能分清楚不好的方面,尽可能地借助于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生活经验得到更大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张建平.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走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3.

[2]袁医娜.现代中学校园教学空间环境架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4.

(责编 齐真)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生活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