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之新理念、新气象
2015-07-14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050024
陈 洁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050024)
我国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余年,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十余年的付出与努力,新课改理念已经生根发芽。各地学校因地制宜,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典型案例。同时,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开始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虽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但这是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问题才会有进步。
一、新课改、新变化
十余年新课改,变化有目共睹,最重要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育重心改变化
从如何教到如何学。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有效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虽然教学的发起者是教师,但是教学过程是在学生“想学”,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纲要》中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新课改过程中,各地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鼓励学生把学习的理解、感悟讲出来,把对问题的理解、思考、解读向大家展示出来。这不仅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心灵、意志。而这种意志是在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展示中建立的。因此,教育的重心是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教师如何传授知识。
(二)学习重心变化
从习得知识到问题解决。传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获取多少知识,新的模式切入点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做到“学以致用”。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各地学校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将学生和知识带入生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各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课程。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功能变化
由学习的起点变为学习的中间环节。学生学习的起点不是教师讲课,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由听讲的场所变为交流、探究、共享的场所。现在的课堂更像一个研讨会现场,学生带着两样东西进入教室,一个是知道并准备和同学分享的内容;一个是希望通过讨论知道的问题。例如,将教室里桌椅根据课堂内容被摆放成马蹄式、梅花式等等使学生完全加入到课程中来。教室的布置也更加人性化,重视学生的需要,突出学生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课堂的功能的转变,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分享知识、解决疑惑的场所。
(四)课堂性质变化
从某学科的知识体系到某学科的学习过程。新课改以来,教师、学生更注重课程的学习过程、学习程序,课程重心由记些什么转变为做些什么。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每一门学科,学生不是简单地记忆,而是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教学的重点由是什么转变为为什么。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知识的魅力不在于背诵,而在于探索背后的奥秘。
新课改以来,中小学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个方面:教育重心、学习重心、课堂功能、课堂性质等。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有些学校不顾自身情况,盲目模仿典型范例;过分强调自主学习,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等。
二、课改先进经验的借鉴意义
港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很多地方与内地改革的思路比较接近,但同时又有很多独到之处。台湾2001开始实施《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九年一贯”是把国小和国中科目内容加以贯穿,并且在科目上做跨科目的整合,将原来的科目整合成八大学习领域,并配有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香港和台湾教改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全社会动员,群策群力
香港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政府、学校与社会组织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配合,相辅而行。社会各界在改革中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改革氛围。同样,台湾教育改革最大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的推动方式。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使台湾教育改革步入新的阶段,从政府一家主导到更多强调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香港指定了课程发展的时间表,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并对每一时期学校和政府的行动制定了计划。根据最近的调查,推行课改以后,愈来愈多的教师开始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扮演咨询者或者辅导者角色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课堂模式渐见多元化,师生互动增加,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互动中培养沟通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探讨华人文化情景中的学习文化
在香港和华人地区的课堂环境通常以大班额、低师生比、高竞争性以及强调考试等为特征。教师主要是通过关注自己提问与学生的回馈、激发学生互动以及引导学生的写作任务而保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权力下放到学校
台湾课改的一大特点是权利的下放,强调决策分享,采取“松绑”原则。台湾把以往的“课程标准”改为“课程纲要”,仅就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结构性概念以及基本能力表现水平等作原则性的规范,其余留给学校和教师作弹性发挥的空间。
(五)鼓励小学去寻求大学、教授和研究团队的帮助
2004年制定“大手牵小手”计划,即通过大学和小学的合作,推进小学课程改革。这样的改革形势可谓别具匠心,以大学深厚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指导,反过来又促进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十年新课改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积极借鉴国外,港台地区优秀的课改经验,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有益途径。只要我们立足现实,稳扎稳打,全社会群策群力,相信我们一定会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香港和台湾地区课程改革的情况和借鉴.教育政策研究简报,2011(6).
[4]新课改十年的回顾与反思.教育政策研究简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