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2015-07-14
(河北省邢台现代职业学校054000)
浅谈如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侯明伟
(河北省邢台现代职业学校054000)
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在课堂上结合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信息技术中职学生德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学生兴趣高的科目。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从而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专职部门的职能,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其实不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同时也充斥着大量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它们能给学生带来极其消极的因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把德育渗透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
一、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而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机房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
1.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准时入座,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技术内容广泛,问题多样,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在应对中,我们更要着重应对的技巧和方法,来正确引导我们的学生。
3.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文件管理”和“文件存盘”的教学就蕴涵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教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中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表现为学习上怕艰苦,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在学科教育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各样的主题,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开展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难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攻破这些难题,在他们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学本节的内容,使学生能顺利攻破我们所设立的难题。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前后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这样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少有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他们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克服困难,随时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也可以逐步消除;通过上课时同学相互间的交流,能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渗透与立志、理想的教育是难于挂钩的,认为这纯是技术教育课,立志与理想教育只是政治或文史类学科的任务。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也能渗透立志教育。
1.教师可结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
2.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
3.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总之,学科德育要自然而巧妙地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怀。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责编 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