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教育

2015-07-14

学周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共性师生关系师生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6000)

浅析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教育

吕晓晓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6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一个时期内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的教育手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建立平等与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从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做起,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可沟通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谐教育需要创造宽松与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开展扬长教育,多表扬、少批评。和谐教育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

一、建立平等与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从教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起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如同池塘里的水一样,池塘里没有水不能称之为池塘,同样,教育没有爱也不能称之为教育”。所以,教师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使学生在学校里得到尊重和关心,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因此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和爱护学生,教师就不能囿于“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爱调皮捣乱的学生,更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当前的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有很大影响,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火药味浓,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见了教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大气不敢出,教室里不定什么时候“战争”就爆发了。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但就当前情况来说,主要还是教师应该更多地尊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民主意识,遇事不要过于主观,而是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班级中的大事让学生参与讨论、决定。如果教师自己犯了错,敢于在学生面前做自我批评。这种教师更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意。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更容易沟通。

(三)建立可沟通、互动的师生关系

沟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卡耐基曾这样说过:“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有相识、理解和信任。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淳朴而略显稚嫩、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而略显肤浅的学生。如果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把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积成大误会。小则影响学习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大则影响学生的一生,他们可能会因此而讨厌学校、放弃学业,甚至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

二、创造宽松与积极的教学氛围

(一)扬长教育——多表扬学生

扬长教育就是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张扬,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弥补和改善学生的不足,变服从命令型为主动发展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师的表扬,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双方也更易于沟通。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处于学生时期的人特别需要表扬,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形成,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都更需要他人的赞赏与肯定,以巩固他们还略显稚嫩的思想。这就是“扬长教育”的基本原理。

(二)理解万岁——少批评学生

宽容是一种民主精神的表现。班主任的宽容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当然,宽容不是一味地理解和谅解,确实应当批评学生时教师也不应该故意纵容。但同时要注意,批评学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艺术。理解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信任的基础,当“理解万岁”不再是一句口号时,学校教育中必将充满和谐。

三、培养个性与共性的协调统一

(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这样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个性尊严和个性创造力。”我们知道,由于每一个学生自身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不同的体力、智力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人生的经历,其中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性格的发展和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育环节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通过教师关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个人修养,不断地完善自身发展,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与责任,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和谐发展,最终享受个人成功快乐的生活。

(二)兼顾个性和共性的协调统一

如何使个性和社会共性得以协调统一的发展呢?首先,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讲堂,更是进行学生信仰教育的殿堂。教师应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道德情操的培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工作。其次,调整和发掘课程内容。学校应该在开设供学生发展自身的智力、能力、志趣、个性的课程以外,开设更多的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学生共性的课程。使他们更加明确自身应该对社会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相互之间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并且能够克服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从而达到个性与社会共性的一致性。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向共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将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种相互之间认同、合作、理解的态度与周围的人相处,同时也要增强竞争意识,最终达到自身的个性化和社会共性的协调统一。

[1](意)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2]李海涛.对师生关系交往论的理解与思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

[3](美)戴尔·卡耐基著,袁玲译.人性的弱点全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4]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共性师生关系师生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