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溯源
2015-07-14王鹏飞四川美术学院401331
王鹏飞 (四川美术学院 40133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溯源
王鹏飞 (四川美术学院 401331)
一、时间意识与起源
时间意识不仅是对时间的一种认识,更包含一种特定的历史观的形成,现代性的时间意识是在线性的、不可逆的一维时间线索中构建历史的框架,此种时间意识下看待历史是现代性的基点。关于现代性时间认识的起源可追溯到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时间的论述,在古希腊时期的传统中时间观是“永恒轮回”。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直线型的“上帝一言而起始万物,时间是一个并非是一个圆形的封闭轮廓,上帝用圣言创造了万有,受造物传达永恒之意志却受制于时间定律(永恒轮回的观念被基督教神学世界观所取代,即世界始于耶和华创世,并终于最后审判后归于时间上无尽的天国)”。
奥古斯丁(基督教时间观)的时间观:时间是有上帝创造,时间具有和上帝一样的永恒性,只有上帝能够“起始”或终止时间。另外,在奥氏的论证中时间无法测量,时间对于人来说是心灵的延伸。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影响到后来西方人的时间观念,甚至开创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先河。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奥氏的时间观为现代性奠定了时间意识的基础。
二、现代性话语
关于“现代”概念的语词中,“现代性”无疑是晚近形成且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味着成为现代,以及无可阻挡的向前运动和更新。现代性这个词从17世纪起在英语中流行,18世纪末霍勒斯·沃波尔首次将他用在美学语境中。
在瓦尔特·本雅明关于现代性概念的论述中,某些元素可以直接追溯至波德莱尔,如从“变幻无常”的概念引申出来的“市场的变幻无常”。本雅明的现代性概念的其他元素在波德莱尔的诗歌总找到了很好的文学实例(如寓言,零碎化,闲荡者的异化,物化,事物降格为商品等)。
从波德莱尔到本雅明后现代性概念显示出了容纳任何一种对现时及其意义的哲学解释的能力,无论这种解释是美学、道德、科学、技术的,还是更广义地历史——社会的,也无论它是积极的(现代性是好的,合乎愿望的),还是消极的(现代性是创伤或“悲剧性”的,必须被忘记或被超越)。
按照马泰·卡琳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的分析存在两种现代性:“一方面是社会领域中的现代性,源于工业与科学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胜利;另一方面是本质上属于论战式的美学的现代性,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波德莱尔。”从启蒙时代开始,现代性同进步(或更近的源于达尔文生物学理论模式的进化)之间的联联系更为紧密,在文字上的理论化的思路中,他意味着比过去的历史阶段更进步。而现代性自身也在不断受到质疑的,同时被西方的学者改造,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他驳斥把现代性(理性的胜利)等同于纯粹“意识形态性权力意志”,并从交往行动理论哲学的观点出发,对启蒙主义以来的思想脉络进行清理,为受到诋毁的理性概念正名,并恢复现代性的规范内容,包括对话和共识的概念,以解决现代性的诸多问题。另外除了哈贝马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也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介入现代性的论战。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态》中提出,现代性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游戏,它造就了科学与启蒙构想的“元叙事”;如今后现代的状态中,宏大的理性建构日渐显露出其弊端和消极的面孔。在此基础上,启蒙神话与宏伟叙事不断在历史运动中瓦解,科学与理性不再能够指向真理。在利奥塔和哈贝马斯的影响下,欧洲涌现出一批学者,成为现代性研究的主力。他们从表征危机、社会机构、文化生产。等不同层面考查社会现代性,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诸多参照。
三、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诞生
“现代主义”一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现代主义不是一种形式主义或“为艺术而艺术”,现代主义不是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现代性的完全肯定。现代主义之于传统是一种对传统继承中的种种解释,现代主义对一些要素的肯定或否定,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打乱原有的秩序,重新排定他的位置。现代主义不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因为它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目前形成的共识是,大多数作者认为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必须被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观照,最重要的是要置于工业化、城市化、大众化和技术进步主宰并推动的高度发达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中。
现代主义出现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美的艺术”才真正诞生;艺术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不在关于宗教、神话与民间故事,艺术也失去其神性的光环,在难以去平衡人性的缺失,由此在现代艺术体系确立的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诞生。
到18世纪中叶,特别是狄德罗的沙龙评论以来,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才在教化和培养艺术公众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宣告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的到来。1759年,法国学者狄德罗把他对沙龙中展出的同时代艺术家的看法写下来,这些文字开创了对新出现的艺术品予以批评的传统,狄氏是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家。狄德罗的后继者同样是那些对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诗人和作家。
狄德罗开创了现代艺术批评,那么为现代艺术批评奠定美学基础的,则是狄德罗之后的浪漫主义。到了18世纪末,美的观念才开始失去先验的维度,最终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概念。浪漫派确立了现代艺术批评的美学原则,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则为现代艺术批评奠定了基本原则,即党派原则和形式限定原则。在波德莱尔看来,形式作为一种限定,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先决条件,取消形式就是取消艺术本身,波德莱尔强调的并非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从波德莱尔开始,现代主义早已明确的意识到,形式限定对于艺术游戏活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形式的束缚,“思想才益发强有力地喷涌而出”。19世纪法国艺术批评家获得了被社会认可的地位。他们被召唤来把陷于展览厅的狭隘空间的艺术推向大众。艺术批评虽然不再拥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客观法则,也不可能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落墨,却可以有一种临时性的合理性基础。将视觉观念和经验转译成为公众能够展开探讨的文字也成了艺术批评家的重要功能。
以上可以说是现代艺术体系、艺术批评最初的诞生及其现代性的基点,在时间意识的形成基础上,审美现代性生成为一种新的传统,而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早期的批评家们,将艺术从善恶道德、科技理性、与宗教桎梏和官方沙龙保守的评价体系中拉出来,在早期的展览馆、艺廊甚至咖啡屋中使艺术成为纯粹的审美的活动。他律的艺术成为自律的艺术。
王鹏飞(1988-),男,河南人,四川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