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党治党新常态八大特征
2015-07-14邢丹李小平
邢丹+李小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由中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也为中国的近代史所证明。
两年前,也就是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严肃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要求,正视客观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在管党治党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党建专家指出,新增加的“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将在我们党未来的执政实践中不断得到落实和强化。
解读“全面从严治党”这句话,有两个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全面”,是着眼于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诸多要素的系统性,体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从严”,意味着标准要严、教育要严、管理要严、执纪要严、制度要严,体现管党治党的导向性和坚定性。
有目共睹的是,两年多来,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上的坚定态度、务实作风、超常措施、罕见力度,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形象,深刻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一个管党治党的新常态正在形成。
归结起来,管党治党新常态至少呈现八个显著特征。
特征之一:
补足精神之“钙”,着力思想建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作为共产党员,信仰什么绝非小事。
2014年7月和11月,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报告两次点出“党员干部参教信教”问题 。针对浙江指出:“一些地方少数党员参教信教。”针对宁夏指出:“部分干部利用宗教习俗敛财。”
今年5月21日,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发布的巡视整改情况通报称,该市已开展新一轮党员参教信教情况大排查,着力解决少数基层党员中隐性参教信教问题。对缺乏理想信念、丧失党性观念、不具备党员资格的党员,坚决予以清退。
“温州的做法颇有代表性。清退‘思想上不在党者,强化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已经成为从严治党的重要课题。”5月2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的一篇题为《坚守“党员不能信教”的铁规矩》的评论指出,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现实中,一些党员不信马列主义,心思不在工作和事业上,忙着参加宗教活动,实际上成了宗教信徒。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带头参教信教,有的甚至热衷求神拜佛,大搞封建迷信。这股风气如果不遏制,势必搞乱党员思想,涣散党的组织,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为忠诚信仰是思想建党的根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党员信仰问题空前重视。2012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要“永不动摇信仰”。
坚定信仰,更要实践信仰。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信仰、宗旨、理想、使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此番论述,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解读是:在实践过程中,要防止“三化”——既不能“庸俗化”,天天高喊共产主义口号,去干“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种事;也不能“神秘化”,认为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高不可攀的,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不能“抽象化”,而是要具体化,把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作为衡量的标准。
防止精神上的“软骨病”,必须让心灵多沐浴思想的阳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最好的“阳光”。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下大力气推进思想建党。刚刚结束不久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如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等。
这表明,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治行”,更要“治心”,这既是党中央对加强思想建党、纯洁党员队伍的根本要求,也是管党治党新常态的大势所趋。
特征之二:
抓住“关键少数”,优化政治生态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和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谈到“政治生态”问题。
有评论指出,“政治生态”问题一再被提及,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上,中央更加注重抓源头、抓根本。
2014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纪念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特别提及“政治生态”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并强调,“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
同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布消息:徐才厚、蒋洁敏、李东升、王永春等四人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或立案审查。显然,在七一之前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日公布对四名省部级以上腐败官员的党纪处分决定,不仅表明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也表明抓“关键少数”进而优化政治生态的战略战术。
毋庸讳言,由于多年来在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大行其道。比如,在政治原则问题上,一些领导干部是“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 “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在党内组织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是“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心照不宣、彼此彼此”“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在干部任用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平时人际交往中,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人身依附的“小圈子”,“有靠山好事不落,没大树累死白搭”;在重大问题决策上,一些领导干部信奉“‘一把手绝对真理,‘二把手相对真理,其他人服从真理” ……
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不可思议却又畅通无阻,已成为腐蚀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精神鸦片”,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萨斯病毒”。
今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对政治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他指出,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建设良好政治生态,‘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各级领导干部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
刘云山强调,作风建设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有力举措深入整治“四风”,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解决了不少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不正之风的“病原体”并没有销声匿迹,对于不少人来讲,作风问题还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还远未形成。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保持常抓的韧劲、抓长的耐心,防止解决了的问题出现反弹,防止纠正了的歪风出现变种。要持续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落实,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作风出现的新问题,为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提供新的动力。
抓住“关键少数”,意在以上率下。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政治生态”问题时,已经发出明确信号:“要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对随意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处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特征之三:
加强作风建设,致力铲除“四风”
今年6月17日,中央纪委对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增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发出通报,决定撤销其党内职务,并免去其行政职务。
中央纪委的通报显示,龙增来置中央的三令五申于不顾,在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依然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打高尔夫球、公款支付个人出书费用,是典型的顶风违纪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纪委通报中第一次出现省部级领导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而被撤职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之后不到一个月,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管党治党重大举措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下,一系列禁令纷纷出台,并得以贯彻实施。
2013年6月,以作风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展开,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问题。
2014年8月2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七次会议开幕。受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邀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到会做了一场专题报告。
据《凤凰周刊》报道,王岐山在谈到为什么反腐要从“八项规定”入手的问题时强调:反腐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立竿见影。“‘八项规定是很具体的,一点儿都不抽象,而且政治局常委就带头遵守。中央过去不知有过多少规定,但都是不了了之;所以,这次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抓得住、抓得牢,而现实是非常严峻的。”“2013年‘两会期间,我们开始抓这个事,仅仅是牛刀小试,还要更快更严地落实。大家要认识到,这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坚持做到‘八项规定的承诺,能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我们要‘扭住这个事情。”“反腐中的‘不敢是治标,‘不能、不想是治本,我们要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八项规定的成功与否,已经变成一场输不起的战斗。”
今年1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被中纪委改变的作风和习气》一文,这样总结加强作风建设后官场生态发生的变化:“最看得见的变化,应该是公款大吃大喝得到了遏制,公款消费急剧下降;第二种变化是官员的心态,让官员有了敬畏,让权力有了忌惮;第三种变化是反腐舆论的生态,使很多人养成了从纪委网站获取反腐新闻的习惯。当然,纪委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比如:让官员养成了读党章学党纪的习惯,让人不再怀疑‘八项规定只是一阵风,让很多卖挂历做高档烟酒回收生意的失了业,让裸官召回了国外的妻儿子女,让大操大办和公费出游几乎绝迹。”
有观察人士认为,可以预见,中央纪委将拿出“打虎”的劲头反“四风”,一旦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况出现,必定严惩不贷。
也许,下一个顶风而上的“龙增来”,受到的处分会更加严厉。
特征之四:
严厉惩治腐败,齐打“老虎”“苍蝇”
这是一组让人心生感慨的数据。
2014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用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来测量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均值得分为3.51分,民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加0.21分和0.35分。报告称:“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直接提升了城市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这组数据被媒体形象地称为“民意竖起大拇指”,折射出民众对党风政风好转的信心在提振。这种提振,来自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来自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际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后,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超过百名省部级、军级以上干部被立案调查。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今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将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的周永康绳之以法,无疑是本轮反腐斗争的最大动作,也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依法惩处的级别最高的领导干部。《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对这一案件的依法处理,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昭示了我们党依法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在既打“老虎”也拍“苍蝇”的反腐斗争中,2013年、201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合计接受信访举报427万件(次);立案合计39.8万件,结案合计39.1万件,合计给予41.4万人党纪政纪处分。
2013年、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合计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0.6万人;全国法院系统审结一审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5.95万件。
国内进行“打虎”“拍蝇”,境外展开“猎狐”“天网”。
2014年7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猎狐2014”专项行动,160多天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680人,是2013年的4.5倍。行动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外交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敦促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在被劝返回国的390名在逃犯罪嫌疑人中,有332名投案自首。今年3月,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部署2015年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自4月起启动“天网”行动。
环环相扣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已经向世界表明,对于“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能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不能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的反腐宣言,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言必信,行必果”。
对于往往不期而至的反腐新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评论说:“昨天还意气风发指导工作,今天就雷霆万钧被拿下,这已成为反腐‘新节奏。毫无征兆的动作、又快又稳的手段,就是要打消贪腐官员的侥幸心理,形成有效的心理震慑。伸手必被捉,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谁贪污腐败,谁就是下一个被突然带走的人!”
如今,这种反腐“新节奏”还在持续发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6月15日发布消息,中石油原总经理廖永远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孙鸿志被开除党籍。在对二人的通报中,均有“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表述。
“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表明阳奉阴违、心存侥幸的腐败官员正在成为查办的重点对象。谁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敢我行我素,必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特征之五:
严格选人用人,着力彰显导向
2012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干部“上”得也“下”得》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去年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受访的两万多个单位对‘单位干部任职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项的回答,排在首位的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这在实践中的确成为组织工作需要继续破解的一道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需靠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引导。”
这篇文章发表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之际,令读者产生诸多联想。而从两年多来的情况看,在整纪刹风的大背景下,庸官、懒官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如果从近期的一个重大信号上进行观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动真格的时候到了。
今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会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管好用好领导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
“解决能下问题”,剑指四类干部。会议强调:“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同时,及时把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
“干部能上不能下”之所以成为难题,关键是由于制度缺陷以及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现象延续至今。然而,随着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专项规定出台,必将在“解决能下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从严治党的形势下,这对于领导干部新的选拔标准、方式等将是一个新的契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这项新规能有效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而且有助于破除干部选拔中的“魔咒”——因“一把手”或“关键少数”拍板而留下的“买官卖官”“带病提拔”隐患;有助于打破论资排辈“习俗”,不论年龄大小、职级高低,只要能力不足、政绩不及格,即便没有违法违纪,也要让出官位。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领导干部的选拔标准作出了一系列调整。今年6月26日,凤凰新闻客户端发表的一篇题为《官员“能上能下”新规将影响人事体制》的文章,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事格局进行调整和优化的核心导向:“第一,弱化‘论资排辈的倾向,对于特别优秀的干部要破格提拔,打破过去那种任免省部级干部过多考虑其是不是现任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因素,对于不是‘两委的干部,也可以大胆起用;第二,对一些地方、部门过度的‘干部年轻化倾向进行纠偏,制止严格按照年龄梯队配备领导干部的做法,不成熟的年轻干部要‘墩墩苗,一些年龄较大的干部原来被认为应该逐步退出领导岗位,现在也可以发挥其经验丰富的优势,担任更重要的领导实职;第三,则是打破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唯分取人‘唯票取人倾向,更多以定性的方法来考察干部,而不简单以定量的标准来筛选干部。”
那么,现在中央选人用人的导向是什么?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20个字画出一幅好干部“标准像”——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今年6月30日,在会见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的县委书记提出四点要求——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字里行间,传递出党中央对县委书记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
特征之六:
严明纪律规矩,推进制度建设
今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为下一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定准了主音——“在减少腐败存量的同时,坚决遏制腐败增量,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得到充分释放”。
俗话说,听音识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治党”,大力加强包括党章党纪、法律法规在内的各种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干部出问题,都是因为纪律的突破。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各项纪律都要严。”
今年5月8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浙江调研时指出:“要唤醒党章党规意识、推进制度创新,修改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斗争的制度化建设一直在加速推进。
2012年12月4日,中央印发《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把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细则。此后,陆续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制度,坚决正风肃纪,不断巩固和深化改进作风成果。
2013年12月,中央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对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做出部署。
2014年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措施和时间进度作出安排。
2014年11月,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再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的发布,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今年6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正式对外公布。这是70年来我党首度为党组“定规立矩”,填补了党内法规空白。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今年6月23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组开展的第七轮巡视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讲话中提出:“不断完善巡视等党内监督制度”。他说:“巡视条例是党内监督的利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修订条例的任务。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来巡视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的实践经验,上升固化为制度成果。”
三天后,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
有评论指出,反腐上半场,“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形成有力震慑”是王岐山的治标思路;反腐下半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王岐山推进治本的路线图。
可以预见,对于纪委来说,未来打掉的“老虎”体量有多大、数量有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推动从“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转变,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征之七:
强化日常监督,落实“两个责任”
自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整治“四风”问题以来,中央纪委和省级纪委定期通报违纪案件已形成惯例。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今年2月,中央纪委首次对八起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这八起典型案件,有的是领导不力、不抓不管,导致“四风”问题突出;有的是屡屡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有的是明哲保身、当老好人,甚至袒护、包庇。通报中涉及的相关领导干部,都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
这一变化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以往,在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中,中央纪委通报的大多是顶风违纪的当事人。而这一次,不只是违纪当事人被公开通报,就连负有“两个责任”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被公开通报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压力传导要求下,今年上半年,各省级纪委也相继对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
“两个责任”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部署之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2014年4月至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一个月内六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调“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就是政治责任,不落实就是严重失职”,并将“两个责任”比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
由此,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部署的2015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要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入纪律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的重要内容,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责”。
事实证明,这一部署绝非说说而已,而是“带电的高压线”。自今年2月起,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因履职不力而被追责的新闻越来越多。对于各级党委、纪委而言,这既是开展监督工作的巨大压力,也是擦亮“火眼金睛”、找准突出问题的重要动力。
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上下同心、齐抓共管。今年5月1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的一篇题为《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之五:上下联动 全国一盘棋》的新闻综述指出:“在反腐败问题上,只靠中央抓,那能抓得过来吗?只有形成全链条,上下联动,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央纪委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几乎每天都会公布各省区市和部门报送的案件查处信息,已成为一种常态。
今年端午节前夕,中央纪委再次“放出大招”: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上开通“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只要下载安装,就可以通过手机摄录“四风”证据,直传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如此一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人敢铤而走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随时可能被身边的群众举报。据报道,“反‘四风一键通”上线当日,就收到网络举报1000多件,平均一分半钟接到一条举报。
在这样的监督常态环境下,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应铭记那句老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而对于那些仍不收敛、不收手的人,有一句电影台词此刻较为应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特征之八:
厘清权力边界,深化行政改革
八年前,在互联网上有一封公开信曾颇为引人关注。这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翟继光写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信中,这位初为人父的高校老师讲述了自己在为女儿办理北京准生证和上“户口”的过程中所遭受的黑脸和白眼。今年5月14日,翟继光被请进中南海——就简政放权给政府提意见。
此前两天,5月12日,在国务院召开的推进简政放权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直言:“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要开门搞改革,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人民群众‘点菜。”
细微之处有深意。作为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正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事实上,规范权力运行正是减少腐败的治本之策——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笼子造得好不好至关重要。而要造好关进权力的制度笼子,首要的就是明晰权力边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审改办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汇总清单涵盖了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相关部门,彼时各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共1235项。至2014年年底,国务院共取消下放审批事项538项,2015年预计将取消200项以上。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指出:“执政党对资源的支配权力很大,应该有一个权力清单,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要分开,不能公权私用。”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年来,在中央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政审批事项名义上大幅减少,但仍有一些地方将原本依附于政府权力的审批事项转移到第三方事项上,通过评估、鉴定等手段,提高本该降低的审批门槛,让民众和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简政放权带来的红利。有分析认为,“红顶中介”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未真正到位的表现。
今年以来,中央屡出重拳,展示出彻底剔除“红顶中介”毒瘤的决心——
1月14日,国务院党组会议要求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2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有的中介打着政府的旗号,服务乱、收费高、搞垄断,被称为“二政府”“红顶中介”,必须坚决纠正和治理;
4月16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各地区在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工作,重点治理各种“红顶中介”收费,切实斩断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
4月21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怒斥中介评估乱象,“有些中介机构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
5月12日,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将再砍掉一批审批中介事项。”
中央已经布好局,各地区各部门势必加紧“落子”。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由省压到市、由市压到县,基层政府的行动步伐将继续加快,权力寻租和腐败滋生的空间将受到更大挤压。
显然,“苍蝇拍”已经对准了群众身边那些“雁过拔毛”的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