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思维完善

2015-07-13王宏梅

中学化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原电池二氧化硫导图

王宏梅

“思维导图”将繁琐复杂的化学知识进行了串并联,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编织成了一张相互贯通的知识网络图,直观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思维导图”用于高中化学辅助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化学知识,还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版块融会贯通,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已成为了广大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认识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提出的,最开始是作为一种新的课堂笔记方式,后逐步演变为组织性思维工具,帮助学生从一个关键的焦点,从主干向四周放射,各个分支利用线条将关键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树状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随着“思维导图”的不断发展,导图的建立也不再仅限于树形式的发散式“思维导图”,结合化学知识的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衍变构建了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和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以直观形成的方式来展示知识支架的联系,体现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联,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维,从了解、模仿到自主开发,大大提升了“思维导图”的价值和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完善学生思维的策略

1.“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化学知识繁琐众多,不免让学生觉得高中化学学科的复杂难学,存有一定的畏难心理,如再不能对各种知识进行处理和分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笔者观察学生在对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之后,就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由中心向四处展开,建立一定的树状“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学习有关“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以“二氧化硫”为中心,让学生计算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元素所有可能的化合价,从而判断“+4”价在其中的位置,从而倡导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猜想与假设,发散性的展开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二氧化硫与水、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反应来学习其“酸性”;通过二氧化硫与强还原剂

的反应

来学生其“氧化性”;通过二氧化硫与强氧化剂

的反应来学习其“还原性”;通过与有色布条的实验来学习其“漂白性”。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清晰的认识,从而得到一张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以帮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记忆与理解。

“思维导图”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一个中心点进行阐述,延伸到知识的各个方向,从而全面细致地掌握了物质的各种性质,实现了对化学物质的整体把握,确保了化学知识的完整性。

2.“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离不开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环环递进、层层推导,顺利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化学表象出发,在层层深入中逐步推导,将探究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利用线条将主题、次主题进行连接,找准其中的逻辑关系,列出更为细小的问题,就像“迷宫”一样,找到最为科学、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有关“电化学”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的旅行”来建立“思维导图”,让学生从一个可充电电池开始,理解放电过程为原电池,充电过程为电解池,从而让学生分出原电池和电解池,然后从原电池的负极开始,电子从负极出来发生氧化反应,来到电池的阴极,从而使得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使得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这样电子又从阳极出来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使得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通过这样的“电子之旅”,学生知道了其中的逻辑性,根据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白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装置、电极反应和应用,一张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促使学生以某一知识点为起点,逐步推导在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反应,逐步的探索整个化学知识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避免了不同概念之间的混淆,全面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3.“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自我搭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张纸、一支笔、一段可以任意发挥的空白时间,以某一个化学知识点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将自己心中的知识关系图进行设计,同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会借鉴其他同学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不断的提高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个人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学生对各个物理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理解,对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思维导图”的设计。学生积极结合自己的认识,建立

不同的知识网络,有的学生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建立了发散式的网络,有的学生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中心建立了“由质量到物质的量,由物质的量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逻辑网络,还有的学生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为中心建立了有关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知识网络。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网络进行展示与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维导图”,评价他人的“思维导图”,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为严密、完整、全新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思维导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知识储备的积极整合,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新排列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知识网络,实现了自我学习的突破与创新。

三、“思维导图”课堂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1.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思维导图”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时间地构建和学习。在教学中,如果直接给学生一个庞大的“思维导图”,学生不能一下子进行消化吸收,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长期渗透,使“思维导图”逐步的显示在学生的大脑中,准确掌握每一个关联点和交叉点,熟悉每一个细节,从而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与价值,显示其强大的优势。

2.个性创新,形成风格

“思维导图”的建立不是死搬硬套,不能一味地套用现成的图示,要激发学生自身的个性,利用自身独特的思维角度来进行图示构建,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要拘泥形式,鼓励学生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开放性地建立思维导图,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还有效融入了学生情感,享受到了自我创建的快乐。

3.相互交流,共同构建

“思维导图”的建立要能够集思广益,学会在自己的图示中可以融入别人的优点,以实现思维导图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对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与讨论,相互阐述自己的导图、评价别人的导图,以别人导图中的优势刺激学生的灵感,在“拍手叫好”中提升自己的思维,从而建立更为科学、严谨、实用的“思维导图”。

总之,“思维导图”越来越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只要我们深层次地研究教辅材料,结合自己学生的个性特征与认知情况,建立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思维导图”,就一定会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全面化。

(收稿日期:2015-02-10)

猜你喜欢

原电池二氧化硫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葡萄酒为什么要加二氧化硫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原电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第6章 一次函数
“原电池”复习导航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