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的党性教育

2015-07-13万希平李涵

求知 2015年8期
关键词:党性主体理论

万希平 李涵

党性教育是指对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导干部进行的关于党性的教育。由于党性作为党组织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包含着诸多要素。其中,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经验是党性教育的基础,理想信念、宗旨意识、道德品行是党性教育的核心。在党性教育中,政治素养规定着党性教育的方向,组织纪律性决定着党性教育的效果,而作风、道德、科学文化及其水平则是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是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保证。

党性教育有其特殊性,从教育内容上看,党性教育内容集中、主题鲜明、目标明确;从教育方式上看,党性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而且是集理论教育学习和实践锻炼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党性教育对应着党员关于党性的学习和锻炼。而关于党性的学习和锻炼是每一个党员终生都要坚持的必修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党性教育不仅是党组织实施的党员教育活动,还是党员必须自觉进行的自我教育活动;不仅是党员理论学习的必然要求,还是党员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方式。因此,对于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党性是获得性的。它既不是党员一经加入党组织就自然而然具备的,也不是一经获得就永远不变的;它既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党性教育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现实性。

党性教育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至关重要。在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发展到已经拥有8600万党员的大党的过程中,党性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看待党性教育,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马克思从实践看待现实世界,把实践看作人与人同人与自然互为中介的动态系统,也把社会看作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实践基础上的交往理论。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有机系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1交往的作用。一是使生产力成为现实,即为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外在的形式,从而使生产力成为现实;二是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三是使人获得人之为人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发展的能力;四是为人获得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实际上,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2交往的特征。自觉性、中介性和客观性。自觉性是指交往的主体明确地知道“我在交往”并将交往置于某种自觉的目的支配之下;中介性不仅是指交往的模式是主体—中介—主体,而且这里的中介或媒介,其种类、性质和水平规定着主体之间交往的性质和水平;客观性是指交往是一种客观的活动。交往的自觉性、中介性和客观性密切相关,其中,自觉性以客观性为依据又反过来保证客观性,中介性本身既体现着自觉性又体现着客观性。

3交往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交往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的交往都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而交往构成的各种活动,必须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交往具有稳定的秩序,当然也就要求交往关系必须具备稳定的结构。而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过程建立起来的。实际上,与交往层次相对应,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如,生产技术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生产组织、生产制度、操作流程与规范;经济交往的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经济制度;政治交往的制度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组织与设施;精神文化交往的规范化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

4交往的结果。交往的结果使人不仅超越自然,而且超越自身。经验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形体,而且在于本质。而人的本质的获得一方面源自社会遗传,另一方面则来自获得生命后的现实的活动。就前者而言,学习和教育作为社会遗传的途径,是时间维度的交往,它赋予人以文的方式,使人区别于动物、远离动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学习和教育使人获得人之为人的根据。而就后者来说,现实的活动作为空间维度的交往不仅使人之为人的根据得以实现,而且使其更加丰富和具体。由此看来,交往作为人获得人的本质的起点和过程对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党性教育

1应当把党性教育看作是一种交往。这是因为,从历时态看,一方面,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育作为社会文化遗传的途径,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对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从共时态看,教育的参照系是学习。没有学习与教育相对应,就无所谓教育。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交往。党性教育虽然特殊,但这种特殊并不外在于普遍,它也应当具备上述两方面的规定性,即它也是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交往。其特殊性只在于,历时态与共时态交往的主客体不同、方式和方法不同乃至内容不同。或者说,党性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教育的主体和接受教育的客体乃至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与形式都凸显着时空维度的特殊性。

2应当把党性教育看作是一种主体际交往。这是因为,与学习相对应的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由于教育客体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因而,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主体际关系。由于人作为现实世界的主体在活动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创造性、超越性的,而不是原模原样复制的。这意味着,同样的教育对于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言,由于学习主体的学习目的、方式、方法乃至基础不同,就算是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其结果总是不同的。当他们把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要素时,是有选择的,因而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同理,党性教育也是如此。无论是党内的专项教育活动还是日常的教育活动,都会因教育者和接受教育的党员(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3应当把党性教育看作是主体际中介性双向互动的交往。既然交往具有中介性,那么党性教育也应当是有中介的。这里的中介包括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教育的制度和机制等。而由中介联结起来的教育与学习双主体之间展开的运动不是单向的、一次完成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它的动态结构是主体—中介—主体。这意味着,教育主体通过中介向学习主体运动,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学习主体不仅作为教育的回应者和反馈者通过中介向教育主体运动,而且以其自身的特点影响教育主体从而制约教育主体。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展开而构成一连串近似圆圈的轨迹。党性教育正是在这一连串近似的圆圈中得以实现并得到不断的提高。

4应当在党性教育中关注两个主体,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现实的党性教育作为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有中介的双向互动关系及其动态表现,意味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是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而必须关注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教育主体必须针对学习主体的状况有选择地进行教育,即所谓的因人施教。譬如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学习主体和对于普通党员,对于党龄较长的党员和对于党龄不长的新党员,对于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和对于工人、农民、社区党员,对于学历层次高的学习主体和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学习主体而言,等等,就应当采取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教育。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党性教育也应当因材施教。譬如日常对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就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经验以及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政治素养、组织纪律乃至作风、道德、科学文化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必要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专项教育。如果教育主体不能做到因人、因材施教,不能把日常教育和专项教育结合起来,党性教育就很难收到预想的结果。另一方面,接受党性教育的主体,即学习主体应当自觉地把党性教育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既要强化学习的自觉性进而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也要明确不同条件下党性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使自己的党性不断得到提高。如果仅有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就算是教育主体的水平再高,由于缺少受教育者学习的自觉性,党性教育也就无从展开,更谈不上收到实效了。

三、有效开展党性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根据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看待党性教育,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并对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1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我国学术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这一理论,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马克思交往理论一直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盲区,从而也是党性教育的盲区。由于忽略了对交往理论的研究,不仅使党性教育的受众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相应的素养,就连党性教育的主体也不知晓相应的理论,从而影响党性教育的方式、模式和结构。其实,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解释和宣传也应当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既要坚持一脉相承,又要自觉与时俱进。积极吸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党性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党性教育更贴近马克思、贴近时代,也可以使学术研究的成果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此,建议把党性教育与学术界相关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党性教育的内容中更迅速地反映出理论认识的最新成果。当然也应当注意不要对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囫囵吞枣和直接照搬。

2加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应尽量避免党性教育的盲目性和不自觉性。党性教育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两方面相结合的有机系统,因而党性教育是否有效以及有效的程度也就取决于教育者与学习者是否能够结合以及结合的程度。为了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建议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工具(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多一些思考,多一些选择。

一是从内容看,理想信念从来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影响着理想信念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毫无疑问,理想、宗旨、纪律等应当是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就算是这方面的教育,也要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做到因人、因材施教,而且要注意把普遍与特殊、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尽量做到传统教育时代化、时代精神过程化。二是从形式看,党性教育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这不仅因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使然,而且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多媒体时代,是微时代。由于多媒体的特点和传播优势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构成严重的挑战,因而,党性教育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外,还应当选择读书、演讲、研讨、辩论、案例解剖、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网络沟通等多种形式。三是从工具和手段看,党性教育必须自觉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载体。在多媒体时代和微时代,如果党性教育的丰富内容仅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而把最新的信息技术、信息载体排斥于外,不仅教育的效率、效果会非常有限,而且会因为受到网络文化的挤压而失去声音、失去阵地。四是从方式方法看,在当前条件下,党性教育的受众在学识水平、价值取向、心态乃至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党性教育如果只是抽象、空洞、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党性教育中,双主体之间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也不是受教育者的老师,实际上双方都是党性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党员关于党性方面的修养在一定意义上是党员的自我教育。因而必须改单向灌输的方式为双向交流的方式。

3以制度保证党性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建章建制。建章建制的必要性在于,党性教育作为主体际之间有序的交往需要对交往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这种规范作为一种体系包含着多因素、多层次。譬如,在参与党性教育活动的时间、方式和形式上应当作出规定。作为党性教育有效性的保证,这些规定不仅使党性教育得以有序进行,而且有利于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在党性方面有所提高。就现实而言,党性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已经存在,问题只在于不断进行时代化的完善。这是因为,随着实践的发展,各项活动中总会涌现出一些新问题、新思路,制度作为思想的外化,也应当不断予以更新。二是要抓好监督和检查。要保证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能够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制度作为强制性的约束和规范,其作用在于通过约束和规范而使活动达到有序,这就要求参与活动的主体遵照执行。如果有了制度而不执行,制度就形同虚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遵纪守法对于每个人而言,不是溢美之辞,而是底线道德。

4以定期与不定期、有形与无形的方式考核、评价党性教育的成果。评价不仅是对现实进行好坏利弊的判断,而且是对未来的、下一次活动的导引。在党性教育中,自觉地建立评价机制,既可以保证党性教育不偏离方向,又可以促使参与活动的每一方都达到自觉和坚定。而考核、评价之所以要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有形和无形的方式相促进,是由党性教育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由于参与党性教育的每一方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而我们所论及的教育活动既有日常的、持久的,又有专项的、一段时间里集中进行的;既有传统的模式,又有新的态势;既有全党普遍进行的,又有各基层组织自主展开的;既有理论研讨式的,又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模拟……面对着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仅以一种标准和方式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必定很难起到导引活动的作用。

5党性教育要注意结合实际。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现实,又指导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审视党性教育,就应当看到,今天的党性教育与修养面对的实际不同于以往。这里的实际既包括宏观的国内外形势方面的实际,也包括具体领域中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既包括客观而现实的实际,也包括每一个活动参与者的思想实际。只有贴近实际、结合实际,才能使党性教育有的放矢。党性教育一旦脱离实际,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特别要强调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增强党性教育有效性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作者单位:天津市地方海事局监察室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党性主体理论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