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传媒人的未来

2015-07-13

中外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公关互联网+内容

三年前的2012年6月23日,我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预测一下传媒行业五年后:1、60%以上的家庭通过网络看视频,播出编排表基本失效,电视台全面亏损,内容制作公司大量出现。2、全国性报纸发行全面萎缩,无行政发行渠道的基本关门。3、50%以上的杂志死掉,同样多的杂志露面。4、网络上独立记者大量涌现,靠发体验式软文或咨询业务获得收入。”

没想到,这段话不久之前被粉丝“扒”出来并@过来,说“您预测的很准啊”。

现在,我想不起来是受了什么刺激,写了这么一段不给自己留后路的话。不过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个趋势似乎正朝我预测的方向快速发展,而且完全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

颠覆时代,传媒人的去处

在传媒行业中,纸媒无疑是第一个被互联网颠覆的。

我发现,在很多传统行业热烈地和互联网相加的时候,互联网却直接来“除”纸媒了,而且分母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在两三年前开始显现,在今年已经势不可挡。

不久前,我在飞机上看到北方一家省会的晚报,我统计了一下,在16版的报纸中,有累计12版的部分是各种假药的广告或者软文。通常在中国媒体中,假药广告的数量和媒体的经营状态成反比——不到万不得已,收入无以为继的地步,多数媒体是不会轻易出卖自己情操底限的。

好在,在中国传媒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还有大量有主管机构的报纸杂志依靠固定的渠道顽强地生存着。否则,在今年,纸媒从业者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失业群体。当然这和本文讨论的问题无关。

在我进入传媒行业的20年时间里,身边认识的自愿或者被迫离开媒体的编辑、记者不胜枚举,媒体人跳槽或者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总体而言,和被采访对象熟识后被挖去做公关总监是最常见的一条路,走创业路最常见的也是利用原来的关系创立公关公司或者广告公司,尤其是财经记者。这是一个多年工作能力和人脉关系自然转化变现的过程。走上这条路,从来不是媒体人最理想的归宿,但从来都是最容易碰到的机会,也是反复权衡后尚可接受的选择。

在我对五年之后传媒业的生态进行胡乱预测的同时,还有一些传媒人直接用他们的双脚实践他们对未来的判断,离开自己多年从业的报纸、杂志,跳槽到公司或选择创业。这是传媒行业先知先觉又有行动力的一批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然按照原来的路径选择去了公司做公关总监之类的职位,不同的是,很多人加入的是创业团队,以合伙人的身份从事公关总监的工作。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意离开从事多年的媒体工作,也不想把自己变成一枚公关总监,他们要直接拥抱互联网,而不是等着被互联网颠覆,于是义无反顾地进入新媒体领域。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新旧媒体融合才有未来

在和赵何娟见面之前,我只知道她曾经是一位很有名的财经记者。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从百度上把我过去看过的如《邵氏弃儿》等重要调查报道和这位娇小的前女记者联系在一起。在《财新》,赵何娟被同事称作“小胡舒立”,从文章的深度和功力来看,她可能是那种除了“普利策”奖再没有其他目标的女记者。

一名娇小文弱的女记者,做“耙粪”的调查报道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如果她再转型为一名科技报道领域新媒体的创业者,这种反差就更大了。虽然对于媒体人转行,看起来最近的就是新媒体,但两者之间其实隔着一道“数字鸿沟”。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媒体人都是“技术恐惧症”患者。但与众不同的是,文学和哲学专业出身的赵何娟天生对科技没有恐惧感,从小就对数字和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博客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她就开办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尽管,理论上新媒体创业可以通过找到懂技术的合伙人或者雇佣技术大拿来弥补短板,但我坚持认为,新媒体绝不是传统内容加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已经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创始人是“技术恐惧症”患者,媒体人向新媒体进军是一件失败概率极高的事情。

在赵何娟看来,新媒体最常态化的发展是传统媒体更多地把媒体内容网站化,通过互联网平台把自己过去纸媒内容通过多媒体方式来展现,以《纽约时报》为代表,靠数字收费阅读和广告来做转型。对于中国媒体来说,走这条路成功的机会不大。第二类是科技博客网站,美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第三类垂直社交网站,聚集大量职业人群在上面创造内容,分享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在美国已经越来越成为让传统媒体人恐惧的信息聚合平台。

钛媒体试图在第二和第三种形态之间在寻找融合,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找到、读懂、分享。

钛媒体和传统商业杂志《商业价值》合并,无疑是一件对于新旧媒体融合颇具积极意义的事件。在新的构架中,新旧媒体部门全部重新进行了整合。钛媒体拥有超过1000个不拿稿费的作者,他们多是TMT(科技、媒体和通信业)领域中的职业经理人、投资者和创业者等。《商业价值》除了杂志之外,其移动客户端App装机量为150万。此外,它还有一个线上社区聚集了3000多家大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显而易见。

或许,我们能从两家不同出身的媒体机构走到一起,看到媒体人的未来——肯定有一部分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传统媒体人能在新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记者加入到内容生产的行列中,纯粹靠写稿谋生的纸媒记者的腾挪空间将越来越窄。无论是创业者、管理者还是普通记者编辑,都需要重新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

就在最近,在吴晓波撰写的《最后一只“看门狗”也走了》一文广为传播后,另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也在微信圈里迅速流传,题目是:《时代无暇送别每一个梦游者》。纸媒没落似乎不可避免,一部分媒体人将以“梦游者”的结局告别自己的辉煌时代,而另一部分与时俱进的媒体人将拥有新的未来!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私董会2.0受到企业家追捧,源自背后的全明星阵容,即

专家教练、企业家教练、社群运营者和研发中心四个角色。

猜你喜欢

公关互联网+内容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向“黑公关”说NO
农资届公关指南
主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公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