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伟大思想才有伟大事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015-07-13■苏

新长征 2015年9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中华民族

■苏 敏

(作者:中共辽源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思想不是思想家所独有的,但却是政治家必备的品质。思想是智慧也是支配力。思想对于一个人重要,对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发展,对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都至关重要。读总书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单纯的是政治学习,更是与一位正当执政的思想家在交流:国家向何处去,民族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改革、反腐、治党、强军、外交等,所有的政治策略和法律措施,都需要有深度的思考加上政治家的魄力和勇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是要深度解析这其中的每一个理念,悟透思想精髓,将思想“热能”转变为时代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方法。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特点,应重点学习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理论智慧。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不是来自盲目的冲动,而是具有成功实践基础、科学理论基础、人民群众基础。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崭新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一全党政治关怀的责任印证。坚定不移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理论自信。

二是战略智慧。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以中国梦为引领,继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保障统筹布局,逐渐展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目标随之跟进,亚投行随之建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融合,在世界发展格局中有了中国魅力。这一系列战略布局,使中国的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高度,找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化出路,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了新常态,其中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

三是文化思维。2005年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时以及2007年在上海文艺单位调研时,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地提到“文化是灵魂。”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论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同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向全社会传递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的信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这些论述,彰显出对文化和道德在兴国立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的肯定和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在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文化、道德重要论述的文章中指出:“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无灵魂的民族。一个民族和国家受人尊重,固然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但也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指出的方向,唤起了民族复兴的新希望,是高度重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四是生态思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维是持续而且坚决的,早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他就多次论及生态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时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他重视生态不仅体现在经济和自然环境建设上,同时也体现在政治和社会环境建设发展上。他的生态思维,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中华民族人文文化中深层次的生态理念,是立体的生态哲学和政治观,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

五是实干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历史的眼光看实绩。在广东考察时,他一连说了三个“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随处可见总书记的“实干”特色。坚持实干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和为了国家、民族的责任态度。他多次指出,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六是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五个敢于”,是对担当精神的科学阐释和时代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坚决不做不敢作为的庸官、不愿作为的懒官和无所作为的昏官。敢于担当要从自身做起,从“三严三实”做起,“打铁还需自身硬”。按总书记的要求,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一是培养浩然正气,做公道正派的表率。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凡事出以公心、主持公道;坚持正气正派,做老实人不当“老好人”,不搞“关系学”那一套。二是保持言行一致,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以行动验证表态、用实践兑现承诺。三是做到襟怀坦荡,做团结和谐的表率。持续优化政治生态,更好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形成团结担当、务实干事、和谐奋进的良好政治氛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内涵博大精深,是新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其中既有体系化的理论阐述,也有制度化的实践措施,需要反复精研细读才更见其中真情、真味。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