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处处为人民着想”
2015-07-13■宗言
■宗 言
胡耀邦一生本着“处处为人民着想”的精神,以“真正为人民办出许许多多的好事”为目标,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党的领导同志曾这样评价他的一生:“胡耀邦同志作风民主,平易近人,经常深入基层,广交朋友,加强同人民群众包括知识界和党外朋友的直接联系和坦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亲自阅处大量群众来信,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始终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榜样。”胡耀邦的群众观点和优良作风是值得党员干部永远学习的精神财富。
革命实践中彰显群众情怀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当时,胡耀邦任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政委。他看到战士们学习热情很高,但因文化低,缺少适用的学习材料,就组织人编写了《人民军队三字经》。这本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系统地介绍了人民军队的相关内容。《人民军队三字经》中处处体现了胡耀邦的群众情怀。下面是《人民军队三字经》中的几个段落:
“为革命,把兵当,人民军,大学堂;同志们,是老师,毛主席,像校长;学政治,练思想,学文化,知识广;学军事,打好仗,三字经,念几行;能文武,本领强,指战员,状元郎。”
“共产党,不灰心,一心干,为人民;二七年,大暴动,八月一,建红军;井冈山,扎大营,红旗飘,日月新;打土豪,把田分,工和农,齐参军;建苏区,翻身心,反‘围剿’,歼蒋军;没中共,没红军,咱中国,没如今。”
“山挨地,树从根,解放军,靠人民;生于民,长于民,保人民,大翻身;拿起枪,不忘本,老百姓,父母亲;说话时,态度好,又担水,又送粪;帮人民,度灾荒,爱人民,是本分;老百姓,解放军,骨肉亲,永不分。”
一封信里蕴含的群众精神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1952年1月8日,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和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在南充市检查工作时得知建设中存在浪费资源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他当场指示因陋就简结束一些建设工程,不准继续拆迁民房。
回去之后,那些居民的急切目光和焦虑情绪,一直在胡耀邦脑海中浮现。他反复思索,觉得这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马虎不得,现在才发现,似乎晚了一点,但正因为晚了一点,所以更需要下猛药救治。于是,他随即给南充市市长吴致中写信,请吴市长在即将召开的南充市人代会上宣读他写给大会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一年多来,公家修建房屋,不仅浪费很大,而且因为收回了大量国有土地,购买了大批民房,特别是将其中一部分拆掉,使政府财产与政府威望遭受了许多损失。在这个问题上,我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应向人民群众检讨。”他还要求在会议期间“广泛收集人民群众正当的合理的意见与要求,并提交大会切实讨论,务使我们每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真正能够为人民办出许许多多的好事来”。由于信里提到的都是关乎群众实际利益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宣读之后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大家从胡耀邦情词恳切的信中认识到:“无论是人民代表还是政府工作人员,应该随时关注民情民意,在人民呼声面前不能麻木不仁,应该有大公无私的气概和处处为人民着想的精神。”
深入基层不能当“过路神仙”
60年代初,挂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经常到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一次,胡耀邦到浏阳官渡区沿溪公社联盟大队察访,察访中召集了部分农民开座谈会。会上一些农民反映大队队长张启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并怀疑此人在经济上存在问题。胡耀邦便在这个大队住了一晚,想亲自把张启流的问题查个水落石出,但第二天他因有急事要去处理,就留下两名工作人员后离开了。
张启流见胡耀邦走了,就得意扬扬地对群众说:“你们想告倒我么?哼,别高兴得太早,上面来的人都是‘过路神仙’——歇歇脚就走了!”然而,张启流怎么也没料到,两天后胡耀邦又回到了联盟大队。他听说张启流大放厥词的情况后哈哈大笑地对群众说:“好家伙,好家伙,真有意思!”接着,他又对陪同的干部说:“我就不当‘过路神仙’,我住下来,不走了,不查清问题,不收兵!”胡耀邦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彻底查清了大队部的经济账。他对张启流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又本着实事求是和教育挽救的原则,合情合理地对张启流做出了退赔处理。在以后的官渡区委扩大干部会上,胡耀邦反复告诫干部们要真心实意地做好社会调查,要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要真正解决问题,决不能当“过路神仙”。
站在群众立场处理上访问题
1978年至1979年是我党平反冤假错案的关键年头,然而不少地方平反冤假错案的行动迟缓,部分地区和部门衙门作风、官僚主义严重,导致当时中央机关各部委门口经常挤满了上访群众,造成了许多新问题。这一情况引起了党中央和胡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成立中央机关处理上访问题小组,统一协调处理全国上访问题。随即,从中央机关抽调1000多名干部,实行分工负责制,专事专责,站在群众立场,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为主动。胡耀邦要求干部要深入上访群众中调查研究,开展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动员并陪同他们返回原地,查明情况,善始善终地落实党的政策。
起初,上访人员对工作组持怀疑观望态度,加之有人挑唆,散布流言蜚语,许多上访群众不愿轻易离京,坚持要在北京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情绪对立,言行失控。但按照胡耀邦同志的要求,各工作组仍不急不躁,大家自带干粮,天天乘公共汽车、骑自行车按时到上访人员中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反复宣传中央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决心,诚心诚意表明要陪他们去各地推动落实政策,切实解决问题,甚至把准备好的火车票掏给他们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各工作组的热忱终于被上访群众理解和接受,对立情绪消失了,矛盾化解了,上访群众变怀疑为信任。在各工作组干部的陪同下,上访群众陆续登上南去北往的火车,带着落实政策的希望返回各地,轰动一时的上访大潮退了,北京街头重新恢复了平静。
深入群众传递民生关怀
1984年2月1日傍晚,广西邕宁县各乡镇张灯结彩,笑语欢声,各族人民欢度除夕的时候,胡耀邦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到邕宁县向人民群众拜年。21点,胡耀邦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驱车到蒲庙公社龙岗大队向人民群众拜年。到龙岗大队后,胡耀邦一行分成了3个小组分别到那读坡4户社员家拜年。胡耀邦小组先到杨振怀家,拜完年之后便询问杨振怀的家庭、工作和生活情况。
在谈话中,胡耀邦环顾屋内四周,边看边询问。胡耀邦对房内的陈设、用电来源、家庭副业、菜园等情况都一一仔细观看、询问。“年画多少钱一张?”“电视机多少钱?”“难买不难买?”“家里安上多少盏电灯?”“电费开支多少?”“附近有没有水电站?”“村上是否建了沼气池?”胡耀邦细心倾听着他们的回答,时而满意地点头,时而沉思。胡耀邦又问:“1984年怎么打算?”“还有什么致富门路?”听完杨振怀的回答,胡耀邦建议说:“你们靠近邕江,应多养鱼,要搞多种经营,搞农副产品加工和运输。各家各户联合起来搞运输。”他还强调说:“搞农业光抓粮食不行,要富还要搞多种经营。”谈话进行了半个多钟头,胡耀邦这一组才与杨振怀一家人一一握手告别。杨振怀望着胡耀邦等同志的车子远远离去才转身回家。
自我要求坚持公仆本色
胡耀邦晚年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身边同志劝他注意休息,他说:“为人民办事情,耽误一分钟都是罪过。”胡耀邦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党的事情办好,把国家建设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为了能与群众直接交流,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胡耀邦历来都主张轻车简从,特别反对出行时前呼后拥,戒备森严。为此,他经常批评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把我搞成这个样子,这是给我帮倒忙嘛!你们知不知道,让我脱离群众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胡耀邦工作上殚精竭虑,生活上艰苦朴素,作风上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始终保持公仆本色。胡耀邦对自己要求一向非常严格,无论到哪里,绝不私收任何礼品,也从来没有用自己的权力地位为家族和个人谋取过任何利益。胡耀邦的哥哥一直在农村当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有一次到北京来找他,希望帮助给找个工作。胡耀邦对他说,我们全国有8亿多农民,如果每个家庭有一个人能出来工作、挣工资,就不错了。我们家我已经出来了,如果你还要出来,那我就得回去。劝服了哥哥后,他从自己工资里给了哥哥200元钱,他哥哥回家还是继续当农民,直至去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胡耀邦一家就居住在北京东城区富强胡同的团中央宿舍。1984年,为了警卫工作的方便,他才搬到了中南海附近的一条胡同的老房子里,这套房子只在1976年修过一次,大门的漆早已脱落,也未重新进行修缮。期间,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让他配置些家具或调换房屋,都被他拒绝了。由于胡耀邦不同意全面整修,房屋如果有破损,大家还得趁他出差时才能进行维修,胡耀邦直到逝世前一直住在这套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