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0的文本分析与演奏风格初探
2015-07-13冯丽
冯丽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0的文本分析与演奏风格初探
冯丽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部复调音乐百科全书,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在整个欧洲音乐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0为例,通过对该作品文本结构、演奏风格的全方面的解析,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刻、全面地把握该作品并演奏。
十二平均律 文本分析 演奏风格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教堂音乐、管弦乐、室内乐、键盘音乐、大型声乐作品等,在这些作品中,尤以键盘音乐最为著名。《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中的最高成就,汲取了巴赫创作的精华,是复调音乐的典范,所以在音乐文献中被誉为“旧约全书”。
巴赫对十二平均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扩大了调域的应用、增强了转调的自由性、丰富了音乐的写作手法。在本文中,选取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BWV880为例,通过对其曲式结构、音色、装饰音的处理、多声部演奏等多方面的合理性分析研究,从而使我们较全面地把握该作品并演奏。
一、创作背景
作品 BWV880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中的一首,这首曲子是巴赫在莱比锡工作时完成的,这是他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也是巴赫音乐创作的晚期。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巴赫追求技法精益求精,思想也更具哲理性。
因当时巴赫已步入老年,他心态平和,投身于宗教。他的音乐大多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所以,巴赫的作品大都为教堂音乐,而教堂音乐中最不可少的乐器就是管风琴,此作品就是巴赫以管风琴为题材而作,具有明显的管风琴音乐和声色彩。
二、文本分析
1.前奏曲
前奏曲,F 大调,风琴音乐风格,五声部和声式。此前奏曲在所有平均律中显得十分特殊,在绵长的和声中进行加花装饰,并采用了大量的回音组。
全前奏曲篇幅长达 72小节,可分为三大部分。
曲式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中的 1—8小节(谱例 1)这一乐句是整首前奏曲的核心主题。
谱例1:
第 1—4小节是主题乐节,连续不断的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八分音符进行了短时值的上回音与下回音的模进。第5至8小节是前面 4小节的倒影,9至 12小节(谱例 2)是由第 1、2小节的音型发展而来,第 13至 16小节仍然与前 4小节相似,调性转入C大调。由此可看出,巴赫写作时娴熟的复调作曲手法。
谱例2:
从 7至 32小节与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第 17—24小节(谱例 3)是 1—8小节低四度的重复,25至 32小节,调性转向 d小调。第一部分至32小节止。
谱例3:
第二部分从 33小节进入。一开始建立在 d 小调上,41至 48小节的材料来自第 3、4小节的音型,依靠上行四音不断向上模进逐步将音乐推向高潮。(谱例 4)
谱例4:
乐曲于 50小节,调性转入 a 小调,随后经过短暂的 d 小调离调,在 54小节又回到 a小调,最后在 56小节完全终止于 a小调。
第三部分是作品的再现部分。从 57—62小节(谱例 5)完全再现了 1—6小节,全曲最终以 F 大调作为结束。这种再现方式预示着ABA 三部曲式的形成。
谱例5:
2.赋格
三声部赋格带有强烈的吉格舞曲特征。吉格舞曲是欢快的三拍子节奏,韵律潜隐着蓬勃生机。巴赫常用赋格手法加强舞曲的热烈气氛,造成全曲的高潮直至结束。
此赋格中主题在全曲中出现6次,而且没有一次紧接的卡农模仿,这也意味着全曲大部分都是在无完整主题中进行,其中的间插段被赋予新的意义。
该赋格结构图式如下:
从 1—5小节出现主题(谱例 6)。该主题属于短式主题,再加上十六分休止的灵活运用,使得主题节奏生动、音调鲜明。主题尾部采用的中庸动力的快速音阶,对主题到间插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谱例6:
在 5—9小节中,出现了巴赫复调音乐常用的手法—声部模仿(谱例 7)。主题第一次以单声部形式出现,这之后在属调上由另一个声部模仿出现,即答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与第一主题声部形成对位关系的旋律,即对题。
谱例7:
10—14小节出现了插入句,为主题的第二次出现起了过渡作用。
主题第二次出现为 14—18小节,紧接着就是第二个插入句,此插入句出现了 3个声部的卡农模仿。(谱例 8)在第 21小节,调性转入 C 大调,25—29小节采用六音组的 3次模进结束了赋格的呈示部。
谱例8:
在整个赋格曲中,第 29—52小节是全曲最长也最精彩的间插段。这一部分是以主题后半部分的动机经过变化发展而展开的一个段落,调性始终在不停地变换,依次为 F 大调、d 小调、a小调、g 小调、d 小调、F 大调、C 大调、g 小调、d 小调,最后在 F 大调上结束。
从第 38小节开始明显出现了声部对话,中声部和高声部不停地进行卡农模仿,推动旋律向前进行。(谱例 9)
谱例9:
第 52小节主题从第 2声部进入,调性介于 d 小调和 F 大调之间。第 57小节开始出现了声部的反向进行,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在巴赫的复调音乐中,经常出现属持续或者主持续音来过渡到曲子的另一部分。在此赋格中,从 61小节起出现了长达 5小节的降 B 大调属持续音(谱例 10),从而引出了降 B 大调的主题。
谱例 10:
第 66小节,主题以降 B 大调调性从第 3声部进入,第 76—82小节,第 3声部再次以 C 音作为持续音,此段调性建立在 c 小调上。
在 85小节,主题最后一次进入,但是经过 2小节的变化,由小调过渡到大调调性,直至 89小节的第 3声部中,把主题乐句强调两次之后才巩固了 F 大调的调性。同时在第 92、93小节,上方声部以三十二分音符衬托强调主题乐句,从而将乐句推向高潮。
在全赋格的尾声部分,第 95—99小节出现了明显以 25—29小节为基础的旋律上行四度移位(谱例 11),使得整曲前后呼应完美结束。
谱例 11:
三、演奏风格
在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位音乐家的风格都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之中,这使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巴赫的作品风格把握准确到位,更加有利于教学与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不仅具有严肃的宗教音乐风格,还有世俗性的舞曲风格,在前奏曲与赋格中都有明显的表现。这首作品 BWV880就是一个独具风格魅力的典型的例子。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的演奏风格特点:
1.触键与音色
前奏曲 3∕2拍的节奏给人以比较自在、惬意的音乐情感,呆板、坚硬的触键方式不利于准确表达该曲的音乐风格。因此,弹奏时要减少指尖触键的面积,在手指弹性的触键时留有余地,指尖对琴键有少许的留恋,但瞬间必须跳跃开,使音色饱满圆润却不张扬,热情,积极向上,颗粒性饱满,又有流畅性。
赋格曲的节拍为 6∕16,速度相对较快,与前奏曲相比,这首赋格曲表现出更多世俗性音乐特征。同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基本主要以复调音乐横向线条为走向,几条旋律线互相穿插,你追我赶、却不分主次。
2.旋律与装饰音
巴洛克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复调性。在巴赫的音乐中,要注意每个声部的独立意义,每个线条的歌唱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处理每个声部的关系上,首先的原则是平衡。就是每个声部大致都处在基本相同的力度水平上,不宜片面的强调某一声部。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即兴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装饰音处理上。运用各式各类的装饰音于作品中也是巴赫的写作特点。在作品 BWV880中,巴赫运用了大量的回音组增加了乐曲的色彩。一般来说,绝大多数装饰音的第一个音符都是在拍子上的,也就是说,都是从标有装饰音标记的那个音的上方的音符开始奏起,装饰音占主音的时值。由于巴洛克时期要求装饰音的速度要慢于我们如今常听到的浪漫派华丽版装饰音,所以在演奏巴赫的装饰音时,必须控制不要弹奏的太急、太强、太断和太华丽。
3.踏板
巴赫的作品主要为羽管键和古钢琴而写,羽管键琴没有制音器,琴弦振动延续的时间要比有踏板的现代钢琴长的多,而且琴弦的震动充满着泛音:古钢琴虽然力度弱,但是音色柔和而且能像弦乐一样弹出音来。所以为了保持巴赫钢琴音乐作品中复调的清晰性,踏板要用的极为细致、谨慎。在大跳需要连踏板的地方才踏,有时为了加强某声部旋律的横线条和歌唱性,踏板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结语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技法高超、思想崇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那如歌的旋律、清淡隽永的风格、精炼的音乐主题、圆润的音色、精湛的复调手法无与伦比,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巴洛克时期的巅峰之作,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通过对作品 BWV880的音乐文本分析和演奏风格的探索研究,充分体现了巴赫音乐的独特魅力,进一步证明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历史地位,同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学习和演绎这部作品。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林华.我爱巴赫[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赵晓生.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赵晓生.B A C H解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