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表演训练方式在新闻发言人社会表演中的运用
2015-07-13黎力
黎力
[摘 要]将泛表演的概念投射到社会生活当中在国外已不是新鲜事,而在中国还停留在“表演就是虚假的代名词”的阶段。因此,将舞台表演的训练方式推广到社会职业当中是大势所趋,而放到当下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中,贴近民众自然自信的表达就是社会表演的成功,这需要长期文化修养的积淀、人格魅力的形成以及表演方式技巧的专门训练。
[关键词]舞台;表演训练;新闻发言人;社会表演
[中图分类号] J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7-0029-03
“表演”概念在舞台和银幕上都是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存在,表演者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丰富的社会人生经历积淀,从而获得一定的表演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各种角色的扮演当中。然而在新的时代,将“表演”的概念运用到社会日常生活当中,似乎并未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社会表演学”概念在逐步推广,并开始运用到职业社会生活当中去。与此同时,新闻发言人这一在西方政坛和企业界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开始在中国老百姓眼前崭露头角,可惜的是,受到的诟病远多于称赞。可是在当今信息传达飞速的年代,信息迅捷、公开化成为必需,世界大舞台上“新闻发言人”的表演应成为常态。舞台表演训练方式虽然不能完全直接照搬过来,但表演训练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旧是可以借鉴到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表演训练中的。
作为对公众表演的主要角色,新闻发言人在代表所在单位、部门、组织机构等做出一系列表态和声明之前,需要热身过程。这是一个纯生理状态的调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面部、头部的松弛与紧张。从左到右晃动头部,至少5个来回;尽量张大嘴,做打呵欠的动作,以帮助打开喉部,准备说话甚至歌唱;接着尽可能的撑开自己的整个面部,保持最大的O型一段时间,然后再迅速皱脸,这样多几个来回,感觉自己的面部肌肉松紧度很高。第二,内在的调整。调整呼吸状态,重心下移,运用腹式呼吸,呼吸平稳不能见到肩部起伏,长时间保持充分的吸入和呼出,能使当众大声说话不会出现声调突变引起观众不适的状态;同时开始冥想,梳理自己的想法,抛弃其他杂念。第三,发声准备。首先是尝试舌头的灵活性训练,比如绕口令(尤其是针对自身语音缺陷的绕口令,要多练多克服)等;或者是发声横膈膜扩张训练,短促且有力的发出HO、HI、HEY、HE的音,循环往复几次,从声音上建立起自信。第四,更多其他的热身方式。比如完全展开自己的身体,放松、激发内在的表演欲望,每15秒钟转换到紧张状态,让自己的身体呈现收放自如的状态,小到下颚、眼球、脚趾的细节活动;关于四肢,尽可能的向外延伸,极力伸展;或者像布偶一样将自己折叠起来,手指尽量伸向脚趾,保持静止状态5秒钟再继续伸展;或者甚至可以和其他人做一些有趣的热身游戏,比如可以围坐成一圈,挑选一个领头人,说出三件事物,其中有一件为假的,其他参与人员根据他的叙述和表现来判断真伪。
在完全热身之后,此时的新闻发言人已经具备了对公众表演的基本生理状态,应该开始配合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表演意识和心理准备,形成内外双全的表演状态。
(一)新闻发言人社会表演方式和角色意识的形成。舞台演员与所塑造的角色之间的距离,在表演研究中常有分歧较大的实现方法,一是俗称“走心”的表演方式,是通过“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的过程来实现的。“理解人物”就是测定人物的思想深度,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最细微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剧本文字深层的意思。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基调,即人物本质最核心的方面和人物思想、个性的主要特点。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从人物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索。“体现人物”则是直截了当地把任务表现出来,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的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对演员的要求就是要深入研究角色,分析他、留心倾听作者给他的语言,进入他的生活,体验他的感情和思想并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再通过形体、声音等把这种思想和感情表现出来,这种表演方式一再强调演员与角色之间尽量缩短距离,融入角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表演研究的角度,这类被大多数演员和观众所接受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新闻发言人表演训练。因为长时间对表演角色的投入对演员本身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仅从表演技巧和方式训练上入手把表演当作一种纯粹的职业和工作对演员本身更加安全。这就是承认角色和自身的差距,用表演技巧和方法来调整差距带来的效果差异。戏剧舞台上,演员通过剧本分析、体味生活、排练以及演出过程中认识的提高,对人物的理解不断加深,理解人物的深度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戏剧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在把握角色和塑造人物形象上,体现角色人物的分寸十分重要。要是表演得过分了或者太懈怠了,虽然可以博外行的观众一笑,明眼之士却要因此而皱眉。[1]狭小的舞台上固然如此,社会大舞台上更是要求甚高。回到新闻发言人的内在表演意识上,尤其要强调发言人作为一种职业、一种工作的意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发言人都出自本单位和机构的宣传部门,长期从事上传下达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更不用说有“演员”与“观众”的概念。而从表演的场合来讲,正是剧本、剧场、演员和观众才能形成完整的表演过程,新闻发言人所代表的是本机构组织,并非个人;所传达的是有利于本机构组织利益的,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塑造完善本机构组织的外部形象的,因此此时的新闻发言人不是普通的宣传工作者,而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回想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那时的新闻发言人是作为一种润滑油,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引导舆论。而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偏向直接宣传政策以及正面的舆论引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度越来越多,新闻发言人这样的角色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非常简单直接的表现。
(二)新闻发言人社会表演的前台与后台关系。除了表演和角色意识的形成外,其次在新闻发言人的表演训练当中需要重视的就是表演的前台和后台关系。戈夫曼认为: “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2]在这里,个体的行为具有可见性,需要满足外界对其的要求和社会职责,表现出完美的一面。而后台,是观众看不见、并不被允许进入的区域,在这里个体能够保持放松,不用顾及自身形象和观众的眼光。曾经多次出现演员的后台被观众无意中发现而产生非常大落差的反应,观众在长期的观演过程中已经形成对演员塑造的角色的基本认知和印象,会产生演员本身和角色一定程度的重合,无法接受演员与角色的实际差距,这也是上文中提到“走心”表演方式给观众观演带来的直接影响。可以说,“前台”是行为的选择性呈现,是“理想化表演”,因此新闻发言人的表演,是建立在事先已热身完备的表演基础之上,运用各种方式掩饰或修正与其理想化角色形象不符的内容:比如对与表演内容不一致的失范行为,以及演出前的准备失误及修正过程,甚至是体现结果形成背后的艰辛甚至沮丧。除了呈现理想化角色形象,前后台区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建构权威,这在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控制后台是隐藏行业秘密、建构专业权威的重要机制。就像餐厅一般不允许食客从前台(大堂)进入后台(厨房),以免因采用劣质食材或乌烟瘴气等影响食客的食欲和对餐厅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封锁后台可以制造专业性与神秘感,实现对观众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后台控制也利于维护个体权威。戈夫曼曾指出:互动中保持一定距离,会使对方产生崇敬感;而对一个人越熟悉,则越容易产生轻视。[3]不过非常有趣的是,曾经有网友将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前台用语进行了后台的解构,比如:亲切友好的交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交换了意见=各说各话,没有达成协议;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尊重=不完全同意;遗憾=不满;不愉快=激烈的冲突;拭目以待=最后警告……所以说,尽管前后台关系具有规范意义,不会也不容易轻易打破,但前后台的区分总是相对于特定的情景定义与表演而言的,随着时间推移,前后台甚至可以相互转化,观众也会在对长期的社会表演观察后发现其中的奥秘。甚至有时候通过营造一种后台氛围,就能把前台变成后台。同时,在希望开放还是封闭前后台的问题上,处于不同社会位置的人态度可能不同。发言人、其所代表的机构或组织、发表问题的对象、观众等会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判断表演的实质和效果。
(三)新闻发言人社会表演中“剧本”和“即兴表演”的关系。即兴表演是指没有写好的剧本、台词也不经排练就向观众演出的一种戏剧表演方式。从希腊、罗马时代就在民间开始产生并流传,早期有这样几大特征:一是戴面具上台表演;二是采用“幕表制”,即有一个故事梗概,安排任务上下场,演员可按自己所演角色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即兴进行创作,随口编念台词;第三是角色有定型。即兴表演其实是有传统程式的,故事一般有固定的行动和主题,对话也有传统套路,演员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方式而已。所以在训练演员技巧上,即兴表演是一种非常有效且能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先锋派戏剧演出中颇受重视,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每次演出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兴表演要素在起作用,处理得当会使角色更加生动、丰满,但是不能离开角色去随意发挥。而“剧本”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是演员二次创作的基础,也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台词是人物对白或唱词,而舞台提示则是用于指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场景和效果变换等。新闻发言人在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做出及时应对时,此时的社会表演剧本其实并不完善,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幕表”,即大纲梗概,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新闻发言人按照实际剧情的发展即兴编词演出。大多数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环节等都可以算作对新闻发言人即兴表演的考验,而绝大部分新闻发言人都很难完美的处理这种社会表演状态。因为即兴表演的能力本身在戏剧舞台创作当中就是对演员的一种极高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能具备也非一招一式能解决。而即兴表演训练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命题式的即兴表演训练,这是培养演员表演的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的重要手段,需要演员在指定时间内即兴创作构思,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积累,发挥艺术想象力,表演时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信念感、感受力、情感与表现力。上文中的热身环节已经有了即兴的痕迹,但只是身体的准备。而像多人的环境命题训练(车站、码头、派出所、法院、照相馆、饭店、舞厅、公园、树林、山洞、书店、医院、邮局、超市等)、道具命题训练(照片、皮箱、雨伞、信、风筝、头巾、生日蛋糕、瓶酒)、规定情景命题训练(约会之夜、除夕夜、野营迷途、毕业前夕、被盗后、久别重逢、冤家路窄、急中生智、喜讯传来、弄巧成拙、悲喜交加)、一句话命题训练(“荒唐的约会”、“再也不干了”、“最幸福的时刻”)、单人命题训练(高考通知书、狱中归来、出国之前、发现家中被盗、墓地前的忏悔、雨夜出诊、婚礼之前)、双人命题训练(告别、相认、约会、挽留、安慰、采访、巧遇、决裂、和好、讨债、护理、报仇、接头、迎接、探视、驱逐、阻挠)、多人命题训练(接站、照相、团聚、躲雨、看榜、野营),这些具体而又实用的训练方法完全可以直接采用到对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表演训练当中去。我国很多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媒介应对过程中习惯照着“剧本”表演,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实际情况、无剧本可循的时候常常手忙脚乱没了分寸,甚至闹出许多笑话,成为一时间民众的谈资,显然没有具备即兴表演的能力,更谈不上自身人格魅力及幽默感的展现。
我国现阶段的新闻发言人培养还基本上停留在意识阶段,并未真正的将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起来,笔者认为如果不解放思想、抛弃对“表演”概念的误读,适当引入舞台表演训练当中的方法,这对我国之后突发公共事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媒介应对和社会表演的能力与效果突破将是一个极大的缺憾。
参考文献:
[1]史宏涛.演员要做到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J].民营科技,2008(7).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周葆华.从“后台”到“前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业的“可视化”[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25).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2011科研创新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下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表演研究》(项目编号11ZS198)成果之一。作者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戏剧影视系高级访问学者(2014.1-2015.1),戏剧戏曲学博士。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