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015-07-13马军长江西城市学院

消费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隔代单亲留守儿童

马军长 江西城市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马军长 江西城市学院

本文从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原因,目的在于呼吁社会关注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国家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入,城市的大门渐次向农民工打开,他们通过进城务工或经商,不仅改善了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一度成为众多农村家庭改变经济面貌的首选。当这种现象渐成一种趋势时,流动的劳动力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 的教育问题值得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谋生,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为监护的15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产物。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有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高达86.5%,数量相当惊人,在全国分布很不均衡,其中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个省分别占全国为:7.58%、8.45%、4.46%、5.92%、7.46%。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令人重视。

(二)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及其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归纳为隔代、单亲、上代亲戚和同辈监护四种,其中从各地的调查资料来看,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1.隔代监护,是指由上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出现在“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隔代监护人在能力、精力、教育观念、生活习惯及与儿童之间代沟的限制,很多的上辈只是采取过分溺爱的管教方式,根本不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在精神与道德上缺乏必要的管束和引导,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得到放纵自流。

2.单亲监护,指母亲或父亲其中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据资料显示,单亲外出主要是以父亲外出务工为主,有53.4%的“留守儿童”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没有造成影响,但由于现在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来承担家庭的农活和家务,因此,“留守儿童”可能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务。

3.上代亲戚朋友监护,是将“留守儿童”交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来监护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影响并不大,但亲戚朋友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而不便严格管教,同时孩子的心理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和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不少家庭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家里。“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与正常家庭生活的儿童有迥然不同的地方,离开父母用心呵护和教育,致使该群体各方面的问题凸显。

(一)安全无法保障

《楚天都市报》曾刊登过一篇报道《魔爪频频伸向幼女,留守子女安全应引起重视》。文章披露了湖北省某法院一年开审的48宗案件中,农村留守幼女遭强奸或猥亵的竟然占三分之一[1]。2005年至2006年广东揭东县白塔镇发生的15起儿童溺水事件中,溺水者为留守儿童的有9起,占60%。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缺少父母的约束,他们的人身安全正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学习无人督促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父母经常外出,对父母难免产生思念之情。而这种情绪也会使他们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听课的效率也就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加之缺少父母必要的作业辅导和督促,故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少数孩子还有厌学的情绪,或有逃学行为。

(三)行为习惯缺乏有效约束

在调查了解到有过失、说谎、偷窃、攻击以及破坏行为及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的留守儿童占比较高,比其他儿童的更明显,他们缺乏即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四)存在严重的心理危机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群体中,自信、开朗的仅占20%左右,而51%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81. 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 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有效监护,其品德情感等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家庭教育的力不从心

“留守儿童”面临的是“单亲教育”、“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寄养教育”的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阻隔;感情沟通不顺畅;“隔代教育”者往往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相差大,心灵沟通困难更大。

(二)学校教育的各方失衡

外出务工人员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留守儿童”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而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动辄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三)社会教育的负面干扰

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他们过早地和社会接触,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部分还贪图享受、自由散漫,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1]杨诗琪.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N].中国青年报,2006-05-31

猜你喜欢

隔代单亲留守儿童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隐性单亲”对儿童的危害及其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