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与作用
2015-07-13周本海沈阳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周本海 沈阳工程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浅析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与作用
周本海 沈阳工程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当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而被快速推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新兴技术不断的被研发,并应用于实践。新兴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最新型的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计算技术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的成本。伴随着近些年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架构的成熟为企业的信息化生产以及办公效率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着云计算技术与企业的影响与作用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并就企业如何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生产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做了详细的阐述。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经验。
云计算技术 企业发展 新兴技术 云平台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成熟,围绕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创的企业发展方式不断的被开发,其核心都是借助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来推动企业的前进与发展。云计算技术是高速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企业和各个产业领域中新开发的运营方法。在各个产业的发展中,信息化与企业营销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尤其是信息化发展与新型企业管理方法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率。在企业发展中,借助信息化技术,使用云计算技术促进企业发展,节约企业信息化成本已经成为当前广大企业经营者的热点研究问题。当今最新型的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计算技术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的成本。伴随着近些年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架构的成熟为企业的信息化生产以及办公效率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着云计算技术与企业的影响与作用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并就企业如何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生产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云计算的对企业的影响与作用
云计算的服务分为三个层次,IAAS平台(基础设施即应用平台),PAAS(系统设施即应用平台),SAAS(软件服务即应用平台)。根据三个层次的应用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有效的减少企业信息资源与营销投入的成本。例如。Eucalyptus公司是最早的一家使用云计算的IAAS平台,从开发平台的角度来看,Eucalyptus 的主要开发语言为Java 和C;CLC 采用开源ESB Mule为核心编排服务,架构较新颖;但CC 和NC采用Apache+CGI 的软件架构,基于Axis/C来实现WebService。
在国内产业界,我国的中兴公司在实践中开发了一种海量数据云存储技术,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高速、海量的数字内容存储以及后续运算的问题。目前在中兴内部,培训系统、人员档案,甚至MTV 存储都使用这样的技术。由于云计算对于互联网架构提出了非常高的需求,尤其在虚拟机、统一性交换等方面。这也是中兴目前在网络设备,尤其是云计算中心的网络设备研发的重点。在智能交通的解决方案中,中兴同样使用了云计算和物联网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交通进行监控,然后给出相应的疏导方案,甚至道路规划方案。中兴企业在数字档案、图书馆建设、以及教育资料存储等方面,中兴公司的云存储技术提供了很多的应用。
另外,企业采用云服务器进行云服务的建设,企业员工能够通过这些云服务进行快速的、便捷的服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销售人员,可以使用云服务器中的产品库,及时并有效的进行产品销售,充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了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并就企业应用云计算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讨论,重点的分析了云计算对企业的影响与作用。并就企业如何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生产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做了详细的阐述。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经验。
[1]宋元章,徐高潮,贺金鑫.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轻量级组播源认证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01)
[2]贺金鑫,徐高潮 付晓东,周治国,姜建华.通用数据库性能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01)
[3]姜建华,徐高潮,魏晓辉,冀会芳.数据网格中基于预测访问代价的作业调度算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4]刘新忠,徐高潮,胡亮,付晓东,董玉双.一种基于约束的变异测试数据生成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04)
[5]蒋佰亨,陈文龙,徐恪,徐高潮.面向可扩展路由体系的地址空间分离技术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3(09)
[6]王腾飞.应用于仿真计算的高性能计算中心选型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4)
[7]吴松,王飞,石宣化,金海,王志武.HPC Cloud环境中基于网络Ⅰ/O负载的虚拟机放置算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