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浅谈——以甘南州文化产业发展为原型
2015-07-13石少梅甘南州文化馆747000
石少梅 ( 甘南州文化馆 747000)
文化产业发展浅谈——以甘南州文化产业发展为原型
石少梅( 甘南州文化馆747000)
摘要:本论文从文化政策与实践探索的结合点出发,从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到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等几个方面积极探索符合甘南州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甘南州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同甘南州实际结合起来,破除计划经济思维,逐步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深入实施文化撑州战略,全力推进文化甘南建设。第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形成了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第二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逐步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三是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运用资产监管、政策法规、经济奖惩等多种方式实施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管人与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二)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产业群初步形成
甘南文化产业发展注重挖掘文化资源、突出藏文化特色,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积极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大力开发具有甘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园区、产业基地、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唐卡、藏医药、藏香、藏毯、洮砚、木雕、石雕、织锦带、哈达、帐篷、土酒、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堆秀、刺绣、酥油花、面具、藏文图书等一大批富有甘南特色的重点文化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涵盖甘南文化重点领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蓝图。
(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截止目前,甘南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共计31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别为:
一是甘南州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区总投资8.3亿元,该产业园区是目前国内规划最大的藏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0余亩,项目建设包括即唐卡、藏毯、藏族服饰、木雕、石雕、印刷、藏香、演艺传播文化产业区,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研发中心、甘南羚城藏族文化推广营销中心。截止目前,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科研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和甘肃省“十二五”规划。
二是当周神山藏文化国际生态旅游体验区计划投资9.1亿元,规划总面积14.8平方公里,项目包括安多民族体验区(甘南州七县一市风情展示区)、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安多藏文化演艺中心等,当周草原景区水上景观建设项目已于2014年4 月30日开工建设。项目建设将全面推进合作市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三是甘南文化新区主要项目甘南大剧院总投资近2亿元,于2013年8月底建设完工,投入使用。
四是夏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项目由甘肃现代集团投资4亿元,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鼎力开发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8600万元,建筑部分已经全部完成,已于2014年6月30日整体交付使用。项目包括唐卡展览、绘画培训、产品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
五是卓尼洮河风情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该项目被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目前项目的可研、环评、地勘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该园区建设卓尼洮砚生产和临潭冶力关影视演艺文化产业基地。主要涉及卓尼县洮砚石质材料的挖掘、雕刻工艺和木雕手工技艺、艺术观赏、收藏价值的体现,以及临潭冶力关风景区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发掘当地文化艺术的创作编排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
六是舟曲县博峪民俗风情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完成前期建设任务。主要涉及以博峪为代表的多地舞演艺开发保护中心、展示舟曲山前山后藏族服饰、民俗节庆文化等。
七是迭部县白龙江流域民俗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262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三通一平”工作。该园区建设迭部腊子口生态文化产业基地。主要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地舞传习和腊子口原生态民俗文化研究,舟曲织锦带、迭部藏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
八是玛曲县欧拉生态文化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2014年10月开始建设。主要建设格萨尔文化演艺展示厅、格萨尔王游牧大营、藏式毡房等生态民俗体验区,研究开发以玛曲为代表的格萨尔说唱艺术、民间故事、甘南说唱艺人音像视频资料的展示等。着力打造“格萨尔发祥地”“天下黄河第一弯”“世界最美最大湿地草场”“藏民歌弹唱故里”“中国赛马之乡”五大文化旅游品牌。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甘南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在深入推进,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相对滞后,对于本地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也明显滞后。甘南七县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存在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转资金不足。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来源单一,自有资金几乎没有,缺乏正当的融资渠道。二是舞台精品创作缺乏人才和专门资金。现有的文化艺术人才交流培训较少,多层次地培养文化事业与产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力度不够。三是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致使甘南州内基本无演艺市场。四是开拓甘南州外、省外演艺市场没有渠道。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
(二)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创意经营人才匮乏
目前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站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日益紧迫的人才竞争态势相比,甘南文化人才总量不足,文化人才工作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不够,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匮乏,整个社会没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观念和氛围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甘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有之,但新型文化人才少;有娱乐业从业人员和普通的管理人才,但擅长创意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少;一般性的人才有一定数量,但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既善于市场营销又善于资本运作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缺口较大。另外,基层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产业人才相当缺乏,至今没有建立网络化的文化人才资源库。具体情况表现为甘南文化类人才出现严重断档现象,目前考古挖掘、古籍保护、文物鉴定、创作编导、节目主持、名编名记、创意策划、网络科技、金融营销、经营管理以及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州内寥寥无几,外部无法引进,难以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群众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甘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文化产业总量不足,生产经营规模小
在现阶段,甘南州文化产业集中度、关联度较低,规模效应较差,已成为甘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之一。甘南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甘南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与计划体制下,长期以来即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较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特点。在文化市场迅速成型的今天,这些特点全部转化为弱点。无论从文化产业的园区、基地、企业等集群看,还是从文化产业投资额、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企业数、文化产品种类、行业从业人数等方面看,尚不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专业化生产、管理、经营的局面。
三、加快甘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其次,要继续深化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要健全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全面落实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
(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
一是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把实施项目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从业人员管理条例。同时加快文化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开发、鉴定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教材的研发,加强文化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索职业准入标准和机制,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培养长效机制。
(三)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延伸文化产业链
要规范整合资本、资源、人才、信息、技术、产权等市场要素,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和各文化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规范文化产品和产权交易,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甘南文化建设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构建甘南藏区出版物市场监管体系,推进甘南州“扫黄打非”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管理监控系统、印刷企业监控系统、重点寺院网络服务系统建设。在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同时,要积极延伸文化产业链,力促文化产业“跨界”发展。
(四)积极引领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对于电影等数字文化产业,可以借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采取股权众筹、P2P等多种模式,实现文化消费和文化投资的双重目的。抓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加快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业务,培育新媒体新业态,扩大文化信息领域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