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西南山区美丽乡村文化研究初探
2015-07-13金国勇中国美术学院310002
金国勇 (中国美术学院 310002)
浙江省浙西南山区美丽乡村文化研究初探
金国勇(中国美术学院310002)
摘要:浙西南在浙江可谓是神奇、特别、而美丽的土地,这里多山、交通并不发达,而恰恰是这些原因,封存了历朝历代的历史印迹和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共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山区乡村地域文化和景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和文化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突然间“青山绿水”成了我们想往的天堂。于是乎“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出了不少好作品,同时也有一些“滥竽充数”的设计,使浙江省“美丽乡村”实施行动计划成为一纸空文,在实施上存在诸多不足。浙江有着其它地区少有的人文底蕴、山水风貌,景区的开发研究对带动旅游、提升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成功的项目离不开策划理念和精心设计与打造。故此,项目创意应是区域发展、开发与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目前对景区项目创意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深度不够,影响了我省可持续发展与项目创意的实践与教学。有感于此,在梳理前人有关景观项目创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美丽乡村”项目创意的设计理念与操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景区不是旧包新或简单的景容景貌改造;二、借助旅游项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出的以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为吸引对象,提供休闲消遣服务,具有持续旅游吸引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挖堀当地的人文传说,设置必要的景观、人文雕塑,有的还可以建立小型博物馆,以景区的文化底蕴;四、以文化推动产业品牌的建立,增强该地区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当地自身的“造血”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五、做到景区环境的美丽、文化底蕴深厚、产业附加值提升的现代 “桃花源”。本文将就浙西南山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保护、挖掘历史文脉,进行景观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村落;休闲旅游;美丽乡村;人文历史;景观文化
一、居住文化
1.原住民旧地安置。家是一个家族的繁延与兴衰的见证者,也是一个人的起点与港湾,村落是由不同的家形成的公共空间,是家空间的外延,它在进过多少代人的生活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上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历史文脉与记忆,是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丢失元素与形式。兼于这种思路,我们在规划时就应有所考量,完善旧村的生活设施,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传承了历史的文化传统和景观风貌,这样的建设投资少见效好,完整保留了当地的人文地貌,使景观有血有肉,丰富有内涵。如龙泉下樟村的改造就是很好的例子,改造后的村子旧貌依旧,美丽如画。
2.整体迁移安置。对有的村落由于居住人口的原因,村内人口已较少,道路交通不能更改的,可以通过整体迁移安置,流转村落文化资产,由域外投资人、村集体、县市旅游发展公司等进行整体旅游开发。可以改造成民宿或大量酒店,如杭州阿曼法云酒店就是在原有村庄基础上建设改造的酒店设施,风景如画,怀古而时尚,是现代人休闲旅游的向往之地。
二、旅游文化
1.旅游兴村。古村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改造的一个重点,也是传统的人居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的印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美学、建筑、科考等价值。目前古村落旅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村落旅游业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如1988年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把楠溪江流域众多的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纳入到旅游规划中,从而使得古村落旅游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楠溪江流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即有古村落旅游的萌芽,但其真正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古村落旅游是在当时流行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文化浪潮的引导下,随着以“青山绿水”和“耕读文化”旅游业的崛起而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旅游亮点。目前,我省浙西南古村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的旅游规划,不论是总体规划创意,还是配套设施建设与服务,都是国内同类旅游中开展得最早、最好且最成气候的。如浙江丽水的一些古村落,下樟村、独山村、长濂村、竹溪村等,都在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
2.旅游环境容量。而目前古村落旅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古村落仍然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的居住地和生活、生产场所,相对其他类型旅游地而言,其容量更狭小,大量游人的蜂拥而至引发了许多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对古村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对其开展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可以为古村落景区旅游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协调旅游企业、古村落居民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地方重视。各地古村落之所以保留至今,大凡有以下几点相同的地方:一是多处在偏僻的山野里,虽然这些村落在历史上的交通可能发达,但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贝”;二是多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落后就意味着无资金改造或改建老建筑,客观上使这些古村落风貌得以较好地保留。简言之,古村落保存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交通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正是因为如此,如何发展偏远落后乡村的经济,成为长期困扰地方政府的难题。首先是积极申报种遗产、名村、文物等重点保护名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希望获得“尚方宝剑”以决定古村落的未来发展。
三、人文文化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的旅游规划中,人文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古村落都是一种建立在农耕文化和耕读文化基础上的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村落文化。一般造有祠堂、庙宇等一些人文设施,从而也造就了这里的百姓求学上进,行善积德的良好风气,如独山村葆守祠,规格小,但不失雅静。葆守祠有个感人的故事。相传,独山村有对叶姓夫妇得了重病,临终前将4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一位贴身姊妹(丫鬟)。小官人稍年长,大姊送他到私塾读书。小官人刻苦攻读,长大后考取功名,当了大官。他一直视含辛茹苦的大姊为亲生母亲,十分孝敬。大姊去世后,因出身卑微,不能入祠。叶官人在叶氏宗祠旁建一座小祠堂,取名“葆守祠”。以此为题材做一雕塑以供后人瞻仰,也成为村中一大景点与传统孝道教学场所。
长濂古村,明代进士郑秉厚曾在此读书,在村口设一组郑秉厚中进士回村,村民夹道欢迎,欢呼雀跃的欢乐场景,还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鞍山书院,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士人杨守勤曾在此执教,塑杨守勤雕塑以丰富人文文化的内涵。
在松阴溪文化布展中,建立兼具教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学术研究、纪念功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产业教育基地、水利文化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建成文化旅游经典景区。一是利用神话传说“白龙的故事”,白龙和青龙为龙母娘娘所生,白龙守护着白龙堰,及时行雨,把雨水送到千家万户的田里,灌溉良田,造福百姓。观看雨停后的独山会有另一番美丽景至,独山脚下云雾妖娆,让其变成仙境一般,美不胜收。有时可见白龙穿行云间,拜见龙母,待云消雾散时白龙也随即离开。据光绪《松阳县志》载称,后晋天福四年(939),松阳县令陈时至此祈雨,昼见白龙,大雨随至。该雕像就是颂场白龙的敬业、孝顺,白龙不时回望独山下的母亲。这里用白龙望母的雕塑景区和独山龙母庙之间有着一种联系。二是表现历代名人与百姓改造松阴溪的历史画卷: 松阴溪文化的形成,是历史上各朝各代名人与松阳百姓共同努力的历史遗产,所以有必要将这些典故、史料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周宗邠治理靑龙堰和水文化展示廊:该景区以周宗邠治理靑龙堰雕塑和水文化展示廊组成,堰坝在松阴溪南岸独山遥相呼应,自然景观完美,在此设周宗邠治理靑龙堰雕塑,一是靑龙堰为松阳历史名堰,也是坝文化的重要节点;二是为周候颂德,古有周候一策,两利俱全;雕塑就以周宗邠指挥治理靑龙堰为背景,歌颂周宗邠治水成就,为后世传颂之纪念。整个雕塑气势宏伟,传达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独山、青龙堰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历史人物、自然美景、历史工程达到文化上的统一。
四、产业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的旅游也离不开村落经济的发展,发展好村镇经济,做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产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如竹溪村的松香产业闻名海外,松香产业占到全国的80%,取名“香溪竹韵”。庆元百山祖以香菇闻名,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开发香菇的延伸产品,如香菇酱,香菇菜谱等等。也可以用旅游发展产业,发挥组合互补优势,与各景区形成综合性产品,共同开拓市场。以地区观光休闲市场为主体,以休闲娱乐、观光怀旧、文化教育为主,具体细分为:家庭周末假日休闲、大中小学生文化教育、单位集体娱乐活动。家庭休闲:以双休日、节假日为主,一家人来古村落休闲放松、品尝传统村野名菜,体验耕读文化,享受天伦之乐。大中小学生文化教育:了解明清时期先民居住文化、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扩大视野,提高文化鉴赏能力。做一天明、清人,做一天农民。单位集体娱乐活动: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员工来古村举行各种活动,调节职工身心健康,感受大家庭温暖。海内外市场以观光为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风景区的一个景点,吸引观光游客。
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已设计实施了十几项该类项目的作业,并大都成为四A景区。在设计实施中与省、市、县、区农办、林业、旅游各部门有非常深入的合作与探讨,积累了丰富案例与经验。“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以可持续为其发展目标,协调好旅游开发与历史环境保护的关系。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希望在艺术、人文、景观设计上与景区项目的开发方向、定位、重点产业和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论证景观文化的策划对当地的综合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景观文化的策划推动我省景区开发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使景区项目有一个美的生活、艺术的人文环境,可持续的生态产业等多方面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毛志峰.人类文明与可持侯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4.
[2]李周.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
[4]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