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节庆晚会动情点设置的规律与方法——以北京卫视2014年春晚为例

2015-07-13王靖远中国传媒大学0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动情晚会卫视

王靖远 (中国传媒大学 010000)

在中国,电视化呈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并早已成为一项不可替代的节庆习俗。然而随着中央“限奢令”政策的出台,在有限的资金使用情况下保证晚会的质量成为电视晚会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电视文艺的创作需要本着“内容为王”的方针,而内容是否出色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够打动观众。

对于晚会动情点的含义,中国传媒大学游洁教授的解释是“许多文艺晚会非常注重‘情’的处理,甚至专门设计一些‘煽情’的节目,力求多侧面、多渠道的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像歌颂祖国,歌颂人间温暖的情谊,歌颂海外游子的爱国等内容的‘动情节目’,在整台晚会的气氛中被称为动情点。”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刘晓庆的一声问候开始,到1989年春晚韦唯的一首《爱的奉献》,再到2008年反映抗雪赈灾的诗朗诵《温暖2008》,这些动情点的设计都在博得观众热泪的同时,赢得了一片好评,提升了晚会的层次。如今,无论是央视还是各地方卫视的节庆晚会、专题晚会,都会有目的的设计晚会的动情点,然而,各大卫视所制作的节庆晚会,由于题材相近,内容相似,晚会动情点设计雷同,在不断复制重复的同时,使得动情点失去新鲜感,变得模式化,因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首先,有些地方卫视的节庆晚会由于地域和取材的局限性以及资金匮乏,很难找到真正能感染受众的动情点。但为了主题的升华却不得不牵强地设计出一些所谓的动情点,以博得观众的同情与认可,但这种设计感过重,缺乏感情铺垫的动情点设计,往往不能令观众满意。

其次,有些地方卫视为了保持晚会的收视率黏性,在晚会中安插多个动情点,动情点过多过密易引发观众的反感。此外,这些动情点的展现也没有呈梯度上扬趋势,最后的“大高潮”甚至由于缺乏设计和“星味不足”压不过之前的“小高潮”,从而打乱了晚会的整体节奏和感情氛围。

最后,节庆晚会归根到底是一台让观众感到快乐的盛会,动情点的出现一定不能影响晚会整体的欢乐氛围,对于煽情部分的拿捏需要有度,部分地方卫视没有拿捏好这个“度”,造成晚会整体节奏压抑沉闷,有悖节庆晚会举办的初衷。

一台晚会如同一曲大型交响乐,有平静叙述的铺垫,才有高潮到来时的一鸣惊人,有喜乐与祥和的基础才有动情点到来时带给观众的感动。在笔者看来,好的动情点设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好的动情点设置应该讲究频率节奏。巧妙的晚会动情点设计能使整个晚会跌宕起伏,呈现出分明清晰的层次,保持恰当舒适的节奏。因此,创作者应从整体上对节目的布局进行把握,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各个节目在内容、类别、时长、大小、样式与风格的不同加以统筹安排。将歌舞类与语言类节目间隔安置,将热烈节目与煽情节目间隔安置,将单人节目与“人海”节目间隔安排,每个节目的时长、风格、情绪都应有所区别,要把它们有机融合,使观众始终跟着演出情感线走,同喜共悲才能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第二,好的动情点设置应对观众情绪进行引导。动情点应该使晚会氛围形成:高潮——小高潮——次高潮——高潮,其曲线即曹效建导演所提出的晚会动情点的“W”型曲线。晚会的高潮点除了动情点节目之外,还有特殊设计包装或艺人身份特殊的重点节目,动情点节目应与重点节目相配合相辅助,形成一个个小高潮,使得晚会的总体情绪呈现一浪高过一浪的递进态势,才能不断推进晚会主题的升华与总体效果的提升。

第三,动情点的设置要符合晚会的整体主题气氛。对于节庆晚会而言,晚会气质的要求决定了动情点的设计要“哀而不伤”,最好能让人“泪中带笑”,传递希望和正能量的需求比单纯的感动要重要,这就要求动情点节目前后内容在感情基调上与动情点节目形成“互补”。

2014北京卫视春晚不但出色完成了动情点的设计与安排,同时,十分具有创造性的采用了“三三制”的动情点打造方式,这一名称借鉴于军事术语,北京卫视春晚将其用于晚会节目中,三个节目为一个单位打造一个动情点,三个动情点为一个单位打造一个动情段落。每个动情点中的三个节目分别起到“引出动情点”“强化动情点”“升华动情点”的作用,而每个动情点相互之间又有着逻辑思维的延续。整台晚会总共39个节目,其中大的动情点出现了四次,分别出现在第7个节目——《真的想回家》中对外来进京打工的农民工思乡之情的抒发;第13个节目后的访谈——《北京盲人小朋友心中的北京》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第27个节目——《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中对百岁老人相伴终生的感慨;以及第36个节目——《BlueSuedeShoes》中对家庭亲情的赞美。

如动情点节目《盲童心中的北京》,当盲人小姑娘说完“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看到北京的春天。”时引出了节目的动情点,之后紧接由童星小臭臭演唱歌曲《你是我的眼》,小臭臭作为盲人小朋友的化身出现,通过这样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配合台下主持人与盲人小女孩的亲密互动,使得受众在同情盲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从而强化了节目动情点。在此之后,为了防止节庆晚会的情绪过于低落,歌曲《跟着希望跟着光》紧随其后登台,将“希望”和“光”带给受众,使得整个感情基调从同情变为积极向上,升华了节目的思想主旨。

“三三制”的动情点结构设计不仅在于单个动情点的塑造,三个动情点之间的动情段落塑造也是如此。如“盲童眼中的北京”“百岁老人的爱情”和“丁泽强的家庭”三个动情点分别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爱情的关怀对亲情的关怀。三个动情点分别是不同个体心中的“中国梦”的具体表现,照应了晚会的大主题— —欢乐北京中国梦,组成了动情段落。在丁泽强充满亲情温暖的动情点节目之后,又通过羽泉组合所演唱的《回家乡》将感情基调从对家庭的爱变成对家乡的爱,紧接着最后一首歌曲《中国梦》则将对家乡的感情提升到对国家的热爱。三个小的动情点之间又有所衔接,这样的动情点和小高潮设计不矫揉造作,在带给观众感动的同时恰当地升华了晚会主题。

文艺晚会的核心在于动情点的塑造,动情点的设计是提升晚会层次水准,赢得大众口碑,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因素。随着“限奢令”的出台,晚会创作者会要将重心放回到晚会整体节目质量的打造和动情点的塑造上来,因为对于电视文艺而言,依旧是“内容为王”。

[1]游洁.电视文艺编导基础[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2]萧盈盈.今年七大省级卫视春晚比较研究[J].青年记者,2013(5).

猜你喜欢

动情晚会卫视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单人间
陈朝东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